——訪香港紡織業聯會會長陳亨利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劉慧
2022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越來越多的香港人來到深圳前海。在時尚與文創領域,藝術家和從業者從前海這個世界窗口,把中華傳統之美帶向世界,推廣國家文化軟實力。
香港紡織業聯會會長陳亨利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前海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合作平臺,發展定位為面向香港的“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不僅擴大了香港的發展空間,也讓香港的各項優勢和支柱產業得以進一步提升,其中,紡織及制衣界更是大有可為。
在談及前海的發展時,陳亨利表示,可在前海打造時裝品牌區,吸引內地、港澳以至國際的服飾品牌進駐成立區域總部,將文化、服飾和品牌連結一起,營造一個極具時尚氣息氛圍的區域,借以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灣區品牌走向國際。
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于2022年6月份推出9項惠港措施,涵蓋青年創新創業、科技發展、金融服務等,為港人港企在前海發展提供支援,也為港澳青年在深圳發展提供了便利。
陳亨利建議,深圳市政府及前海管理局可以考慮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內規劃一片區域,打造時裝品牌區。如果選址包含古舊建筑物,如廠房、倉庫等,應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筑風貌,再加以設計,可增添灣區文化的底蘊。到時候,只待國內外時裝品牌進駐,就能營造有時尚氣息的氛圍、啟發設計靈感,自然會吸引人流,成為享譽國際的時裝品牌區。
陳亨利表示,如果前海時裝品牌區能夠建成,將為在香港攻讀時裝設計的青年人提供更寬廣的發展平臺。香港紡織業聯會及香港紡織商會樂意充當搭橋引路的角色,聯絡及推動合適的會員及國際服飾品牌進駐前海,以促進設立品牌總部,并鼓勵設計師及初創服飾品牌入駐。
在他看來,如果前海能成為品牌總部,就可以借助深圳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發展品牌孵化及產業化。同時,深圳可以發揮區位優勢,加快推動網絡銷售,推動港商開拓內地市場,從而建立起港澳與東盟國家的跨境銷售網絡,逐步建立服裝的采購、生產、物流等環節中心,可促進深圳與香港雙贏。
從長遠來看,陳亨利表示,前海時裝品牌區的創建將譜寫深港雙城故事的新篇章。粵港澳大灣區正被打造為國際大都會,媲美紐約等知名灣區,當中毗連香港的前海更是“深圳特區中的特區”。隨著區內中產階層日益壯大,前海可以借助區位優勢和國家政策先機,打造為中國的“首爾東大門”和“紐約時裝區”,再加上香港紡織及制衣業界的助力,可以滿足國際市場對于優質服飾的需求,有助于推廣國家文化軟實力。
粵港發展時裝產業各有哪些優勢?陳亨利表示,香港紡織及制衣業界連結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完整的產業鏈、獨特的競爭優勢。香港業界的科研成果更容易轉化為商品,也可以作為企業的區域總部,從事基礎研究、融資、市場品牌推廣。大灣區內東莞可以成為生產基地,深圳可以專注于科研成果轉化。粵港加快合作,在前海設立時裝品牌區,有助于優化過往的前店后廠模式,使粵港時裝時尚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他表示,香港紡織及制衣界的根基深厚,有出色的科研機構及院校,包括香港紡織和成衣研發中心(HKRITA)、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每年推出很多創新研究。香港業界也擅長與外國客戶溝通,富有國際營商經驗,可以有效助力粵港時裝產業走進外循環。內地多家大型服飾品牌如安踏、李寧、361度、特步等在香港上市及營運,他們有潛力成為粵港時裝時尚產業的促進者、應用者、推廣者。
展望未來,陳亨利表示,應吸引內地龍頭企業與香港業界、科研機構合作,應用香港的科研到產品上,充分利用大灣區的生產優勢,并將產品推銷至全國及海外,慢慢形成產業群,帶動其他中小企業發展。可以突破粵港界限,以大局觀更好連結產研學,在統一的政策指導下,訂立5至10年的目標,使得各城市、資源有合理分工分配,區內物流、人流等要素更暢順地流通,各方朝著同一方向進發,實現優勢互補,逐步建立亞太區內服裝的采購、生產、物流等環節中心。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