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兩場國家級新聞發布會備受關注。
9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34場,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國兩制”在港澳的成功實踐。
同樣在今天,國家發改委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協調發展取得的進展成效有關情況。
小編注意到,這兩場立足全國的發布會都提到了深圳及前海在國家戰略中發揮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成果離不開深港合作及前海等重大合作平臺的建設,大灣區也成為深圳和前海發展的重要背景。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
前海統籌“物理擴區”和“政策擴區”
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34場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黃柳權在介紹香港、澳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和多個口岸相繼建成開通,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內地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生產要素跨境流動更加快捷,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持續完善。
在回答記者針對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方面的提問時,黃柳權多次提到深圳及前海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綱要》已經實施三年了,在中央各有關部門和粵港澳三地的共同努力下,大灣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速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創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制定12類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路徑;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統籌“物理擴區”和“政策擴區”;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功能日益完善,已經落戶港澳企業近3000家。
二是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穩步推進。以廣深港、廣珠澳科創走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創新極點為主體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框架基本建立。我們叫做“兩廊”“兩點”。大灣區院士聯盟在香港成立。香港、澳門在腦科學、智慧城市、物聯網等特色和優勢領域的2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內地合作不斷深化。
三是港澳與內地互聯互通取得新突破。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構建,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灣區主要城市間基本實現1小時通達。人員、車輛、貨物、資金等要素跨境流動更加高效便捷,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繼開通,“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落地實施。
四是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持續完善。港澳與內地在專業領域的資格互認范圍逐步擴大,港澳青年在內地就業創業和交流交往的支持政策更加完善,在內地養老和參加社保更加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的服務保障體系更趨完備。
他表示,下一步,中央有關部門將繼續支持港澳發揮獨特優勢,在加快推動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發展、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建設等方面,繼續推出更多有力舉措。
國家發改委:
前海合作區開發開放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在國家發改委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司長肖渭明回答了深圳特區報記者提問,他表示,一年來,在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橫琴、前海開發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方案明確的重點任務正在有序落實。
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橫琴和前海寄予厚望,先后4次赴橫琴考察、3次到前海調研,發表系列重要講話,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公布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對橫琴和前海改革開放作出了全面部署。
關于橫琴合作區,他介紹說,有關方面認真落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牢牢把握服務澳門、推動琴澳一體化的發展要求,加快布局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產業體系,進一步深化粵澳民生領域合作,不斷完善粵澳共商共建共管的體制機制,推動合作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穩健起步。
關于前海合作區,肖渭明介紹說,有關方面認真落實《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緊緊抓住“擴區”和“改革開放”兩個重點,不斷密切對港合作交流,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穩步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推動合作區開發開放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對港合作方面,聯動香港設立“深港合作專班”,出臺人才、金融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支持香港優勢產業發展。加快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下的管理體制,進一步發揮擴區規模效應,拓寬深港合作發展空間。今年上半年,前海實際使用港資33.22億美元,占實際使用外資的94%,同比增長23.6%。
深化改革方面,不斷加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制度創新力度,推動全國首批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試點、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及大灣區首批“跨境理財通”業務落地實施。
對外開放方面,加快打造“一帶一路”貿易組合港,跨境貿易大數據服務平臺獲批建設,面向港澳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抓緊制定,金融、建筑等領域進一步對港澳擴大開放。
“在重大合作平臺的引領帶動下,大灣區建設實施五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站在了新的更高起點上。”肖渭明說。
一是“1+N”規劃政策體系逐步構建。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先后出臺了一批專項規劃、實施方案,涵蓋基礎設施、財政、商務、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多個領域,制定實施一批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搭建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四梁八柱”。
二是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穩步推進。以廣深港、廣珠澳科創走廊和河套、橫琴創新極點為主體的“兩廊兩點”架構體系不斷完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陸續建成運營,鵬城實驗室、廣州國家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以及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等科創平臺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三是市場一體化水平明顯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速提質,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布局進一步完善,“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粵港澳職業資格認可范圍不斷拓展,“灣區通”工程深入推進,“跨境理財通”等試點運行良好。
四是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發展更加便利。定向招錄港澳籍公務員政策落地,“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體系建成,持續孵化一批港澳項目、吸納一批港澳青年就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粵港澳合作辦學項目加快推進,“港澳藥械通”政策落地實施,港澳居民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更加便利,在廣東參保人數超過28萬人次。
肖渭明說,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工作安排,認真履行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與有關方面一道,以重大合作平臺為引領,以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己任,積極有序推進大灣區建設,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高質量發展典范。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