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位于深圳南山半島西部、伶仃洋東側的近15平方公里土地仍是一片無處下腳、雜草叢生的灘涂,唯有豎在最西邊外海堤一塊上刻“前海”二字的巨型黃蠟石,讓來者知道它的名字。
十年后,這塊標志著開拓精神的“前海石”依舊屹立,而其東側早已被錯落有致的現代樓廈重新定義天際線高度,國際化城市新中心雛形初現,成為我國高分衛星持續觀察中,中國城市空間形態變化最大的區域之一。
2021年9月6日,邁入“黃金十年”的前海再次迎來歷史性時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正式發布,前海總面積擴至120.56平方公里,擁有了海陸空鐵港頂流配置。
《前海方案》發布一年多以來,前海堅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抓住“擴區”和“改革開放”兩個重點,推進整個深圳西部臨海地帶一體化發展,構建世界級活力海灣帶,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隨處可見。
奮斗歲月
制度創新 從“先行先試”到“開花結果”
盡管獲批建設時仍是灘涂,但前海卻承擔著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使命。2012年6月,國務院批復支持前海實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22條先行先試政策,此后前海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大膽“吃螃蟹”,改革體制機制,“首個”“率先”成高頻詞。
“前海在全國首創對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超過15%部分給予補貼的政策,為我們吸引到很多國際頂級人才。”首家落戶前海的國際知名財富管理機構、瑞銀前海首席運營官蔡永為對此印象深刻。
吸引韓國頭部金融企業韓亞金融集團的則是前海率先推出的QFLP(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QDIE(合格境內投資企業)試點。“這里金融業的開放度是全國較大的,公司今年業務規模是去年的百倍。”韓亞股權投資管理(深圳)有限公司CFO姜浩說。
目前,CEPA框架下金融業對港開放措施已在前海全面落地,形成了跨境雙向人民幣貸款、跨境雙向發債、跨境雙向本外幣資金池、跨境雙向股權投資、跨境資產轉讓、跨境金融基礎設施的“六個跨境”金融創新。
“適合的法律環境是我們選擇前海的重要原因。”香港老牌券商香港勝利證券高級投資經理周武說,企業異地投資最看重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而“法治改革”恰是前海的核心競爭優勢。
作為國家首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示范區,前海在全國首創涉港合同可適用香港法律,且最高法第一巡回法庭、第一國際商事法庭、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深圳國際仲裁院、前海法院、前海檢察院等多層級法治機構齊全,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規則銜接。
截至目前,前海已在投資、貿易、金融、法治等領域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725項,6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
“作為大灣區重大平臺之一,前海制度外溢作用已開始顯現。”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過去十年,前海在制度型開放上率先突破示范,既是我國改革創新的推動點,也將發展和改革開放聯動起來。
中山大學最新發布的“2021—2022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顯示,前海與廣州南沙、上海(浦東)、上海(臨港)均處在第一方陣,位居第一,持續領跑。
深港合作 從“軟連接”到“心聯通”
深港合作是前海區別于其他國家級戰略平臺的最大突破點。但前海建設初期,港人港企持觀望態度居多。
為打消疑慮,前海一邊在財稅、法治、執業等領域對接香港體制機制,另一邊也為港人港企拓寬發展空間,陸續建成啟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深港創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鎮、深港國際金融城、深港國際法務區等平臺,統籌提供產業空間82萬平方米。
其中,今年7月新開園的夢工場北區將港澳青年“創夢”空間擴展3倍,獲得深港兩地最高主政者力薦。目前,前海已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338家。2021年前海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港澳臺項目也達到667個。
與此同時,一系列惠港產業、民生政策也頻頻推出。比如,建設“前海港澳e站通”,讓香港投資者足不出香港即可一站式辦理223項政務服務;將港澳專業人士備案執業范圍擴大到16類;實施港澳青年招聘計劃,發布崗位4304個等。
香港回歸25周年前夕,前海發布“九件惠港實事”,從住房、就業、創業、平臺、金融、科創、落戶、服務、民生等方面為港人港企在前海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從就業到創業,從交通到住房,這里對港澳人士的支持非常全面。我現在住的人才房離公司近,租金也比較優惠。”前海一企業的香港員工波比說,如今家里很支持其來前海,同學也都開始投簡歷。
首批來前海創業的香港青年陳升則在這里賺得第一桶金,并從“先行者”變為“引路人”,為深圳引進超300個香港團隊,“前海就像‘窗口’,對外向香港展示內地改革開放成果和祖國博大胸懷;對內是香港觀察內地發展和深港合作的重要平臺,讓更多港人了解內地、熱愛國家。”
大灣區青創中心聯合始創人鄭思怡則對細節感到貼心,包括繁體字指引牌、講粵語的港澳人士專窗、增多的港式餐飲,以及政府不時要收集的港人需求。
9月初,前海管理局聯合香港財庫局發布的支持前海風投創投發展“十八條”措施,就是在深入研究、廣泛調研深港兩地私募業界反映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基礎上形成,亦是深港首次在兩地同步發布“聯合政策包”。
對外開放 從“協同發展”到“面向世界”
經歷“創業十年”,前海在邁入“黃金十年”之時迎來《前海方案》,總面積擴大8倍,將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寶安中心區及大鏟灣片區、機場及周邊片區、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納入范圍,擁有了高端制造業、港口、會展、機場等各種產業元素,讓產業多元化發展成為可能。
此后一年,前海相繼制定出臺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新興產業、新型智庫、科技創新,以及辦公用房、招商引資、深港國際法務區等十余項扶持辦法,均覆蓋擴區范圍,推動產業集聚。
“配套產業鏈的完整,將給企業帶來更大發展空間,現在許多創新性、高質量企業都希望來前海,這將形成一個協同經濟體。”在寶安中心區創業的英特靈達信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朱才志說。
與此同時,“海陸空”的打通也讓前海離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的目標更進一步:
作為大灣區首個5G智慧港口,媽灣智慧港開港一年即新增28條新航線,含4條遠洋美洲航線。2021年前海集裝箱吞吐量1460.7萬標箱,同比增長10.7%。
深圳機場獲批全國首個航空貨運短途駁運安保鏈試點,讓進出口貨物在前海就可實現航空貨運全流程貫通,節省企業30%物流成本,物流時間更為可控。數據顯示,1—8月國際貨郵吞吐量同比增長21%。
這也推動上半年前海綜合保稅區及海空港進出口呈快速增長態勢。今年1—8月,前海綜合保稅區在地進出口額達1350.93億元,同比增長41.9%,顯著高于同期全國綜保區平均增速。
“前海生長在開放的、全球化狀態下崛起的沿海經濟帶,融合了香港、內地的制度優勢,應成為世界產業鏈、商貿鏈里的樞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說。
奮進者說
楊東:來前海十年,我一直在圓夢
十年前,楊東從報紙上看到前海招賢納士的消息,當即決定報名應聘。
“甚至沒考慮過薪酬問題,就覺得當時前海還是一片空白,新環境可以接觸新事物,希望做更多事情,擁有自己的作品。”這位在法國里爾第一大學完成土木工程本碩學業的“70后”海歸,彼時就職于一家知名國企。
2012年7月,楊東正式入職前海管理局局屬前海控股公司(現更名為“前海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此時的前海部分區域仍未完成填海,園區無一棟建筑,黃土裸露、雜草叢生,連局里都是租在距區十公里外的地方辦公。
2013年,深圳市政府批復前海綜合發展規劃,前海開發建設全面啟動。為方便企業、靠前指揮,局里決定用333個廢舊集裝箱搭建前海臨時綜合辦公區,這成為楊東主持的第一個項目。
“當時壓力很大,連續奮戰100多天,最后建成了當時國內首個大規模廢舊集裝箱再利用示范項目。2013年7月2日,前海管理局整體遷入并使用至今年7月。”楊東說。此后他參與到前海幾乎所有重大項目建設中。
其中,2014年參建的前海首個深港青年創新創業載體平臺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引入香港設計,現在已是前海知名度最高的地標之一。
2015年1月參建的法治大廈作為前海法治示范區建設地標和前海首個永久公建項目,用兩端近18米懸挑造型寓意法律公平與公正,最終完成國內首例大直徑鋼拉桿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填補國內空白,同時獲得省、市建設工程領域“金匠獎”和“金牛獎”。
2016年7月參建的前海控股大廈又在國內尚無先例情況下,逐一突破變電站建設空間布局、地鐵震動保護、電磁輻射、安全防范、防火措施等技術難點,建成了全國首座220千伏嵌入式附建變電站。
“這十年特別充實,雖然晚上都是8點甚至10點才下班,但很有成就感。因為很多項目都是全國首創或首個,這很讓人自豪。”已是公司置業開發事業部工程管理部部長的楊東直言,前海飛躍式發展帶來高標準項目,讓建設者快速成長。
如今,前海長橋臥波、復道行空、高樓林立、樹影婆娑,實現了“一年一個樣”的變化。而此時的楊東又開始負責深圳新十大文化設施之一的國深博物館項目建設。
“這是何鏡堂院士的作品,上大下小的重檐屋宇結構又超出了我的經驗和認知范圍,需要學習新東西了。”楊東笑言自己仍在圓夢過程中。
一線案例
208家機構入駐金融城 港資外資占三成
9月18日,注冊資本77.78億元的招商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前海揭牌成立,這是2020年金融控股公司進入持牌監管時代后,全國第三家、粵港澳大灣區首家獲得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成為前海金融領域又一重要歷史時刻。
然而,這樣“時刻”在前海并不鮮見。作為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改革創新“領跑者”,特別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后,前海借鑒倫敦金融城、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等經驗做法,在桂灣和前灣片區正式啟動建設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下稱金融城)以來,一批國際一流金融機構紛紛“搶灘”前海,產業集聚效應明顯提升。
“我們始終對前海保持高度關注,了解到前海正在高標準打造深港國際金融城,面向國際性大型金融機構、港外資金融機構、數字金融機構等提供高品質產業集聚空間,并推動建立與國際規則銜接的金融制度體系,覺得非常有吸引力。”全國首家“雙牌照”境外銀行——已有75年經營歷史、在香港擁有43家零售分行的大新銀行落戶前海籌建深圳分行后,其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王祖興如是說。
已在香港本土發展60年的老牌券商勝利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則在前海嘉里商務中心四期T1寫字樓15層開啟了新的業務。“諸多利好政策,讓香港企業和國際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前海。”公司總經理周武說,前海私募、公募、券商機構聚集,非常契合公司未來發展需求,也可提供眾多專業人才。
“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聚集前海,帶來了金融人才、金融資源和資本的聚集,金融合作與交流不斷密切,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產業的創新速度和效率。”惠理集團中國業務副總裁、深圳公司負責人盛今說。
截至目前,金融城已簽約入駐金融機構208家,其中港資和外資近30%。招商金控、法國安盛集團(AXA)、瑞銀集團、三菱日聯銀行、納斯達克上市支付公司PayPal等一批國際一流金融機構落子前海。
未來,金融城還將依托前海嘉里中心、華潤前海大廈T5、弘毅大廈等產業載體,打造深港金融創新高地、深港供應鏈金融創新基地和深港財富管理中心,助力前海建設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和金融創新監管試驗區。
金融業已成為前海經濟發展“壓艙石”,助力前海成為內地與香港金融業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的區域之一。
數讀
●2021年,前海合作區實際使用外資58.22億美元、同比增長14.9%;關區進出口總額1.74萬億元、增長20.3%。今年1—9月,實際使用外資37.9億美元,增長23.2%;實際使用港資35.5億美元,增長29.1%
●截至目前,前海合作區已在投資、貿易、金融、法治等領域,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725項,其中在全國復制推廣65項
●2021年,前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715.07億元、增長10.5%,5家前海科技型企業上榜長城戰略2021年獨角獸榜單、占大灣區獨角獸總估值40.7%
●2022年,在前海申報個稅人數達96.5萬人,人數同比增長29.7%,各類高層次人才數量實現倍增
●前海已拓展青年創業空間至13.9萬平方米,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338家;高水平建設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簽約入駐200家金融機構,港資外資機構占三成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