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以來,內地旅客赴港熱情持續升高。然而赴港投保也存在著續保、理賠等操作上的不便。另一方面,內地與港澳之間往來更加便捷,也相應地催生出對創新型跨境保險產品的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正在加速推進。數據顯示,已有超30萬人次港澳居民參加廣東社保;大灣區專屬重疾險累計承保超11萬人次;跨境車險業務累計承保港澳跨境機動車輛5.86萬輛次。
跨境匯款仍是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痛點
全面通關后,大量內地訪客赴港投保。
鐘麗也算是其中一員,但她的目的是繳納后續保費而非投保。
5年前鐘麗在香港購買了兩份保險,此前的保費她均交由經紀人幫忙代繳。2023年通關后,她決定自己繳納保費,卻在內地銀行嘗試跨境支付上碰了壁。
2016年,中國保監會曾發布了一則風險提示,指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單,需親赴香港投保并簽署相關保險合同。
與此同時,內地居民赴港投保還存在外匯政策風險。內地居民個人到境外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屬于金融和資本項下的交易,是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尚未開放的項目,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
此外,如以期交保費方式購買長期壽險保單,也可能存在因外匯支付政策變化導致無法交納續期保費的風險。
據多家內地銀行深圳支行相關業務負責人透露,內地銀行無法為境外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提供支持。
據一名香港保險經紀人介紹,首期保費繳納主要有三種方式:現金繳納、刷VISA/Master信用卡、票匯。這三種方式都不能說簡單。
目前,開設香港銀行賬戶更非易事。據友邦的一名保險經紀人透露,若需開戶,他們會幫客戶聯系銀行的中介幫忙,但需要1000元港元的中介費。
鐘麗并非個案。
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2019年,內地訪客長期業務新造保費均超過400億港元,且絕大部分內地訪客新造業務均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期交)。
這意味著大部分人后續仍需要續期保費和理賠服務。
與此同時,在內地從業的港澳人士也需要保障內地就醫等方面的保險。
大灣區專屬重疾險累計承保超11萬人次
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對跨境保險的需求刺激著政策端和供給端不斷發力。
而隨著相關政策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加快提速。
針對保險業務跨境收支管理和服務等方面,2020年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對符合銀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和現行外匯管理政策的保險業務,進一步便利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為已購買港澳地區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提供理賠、續保、退保等跨境資金匯兌服務。
《意見》還指出,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跨境醫療保險等更多創新產品;完善跨境機動車輛保險制度等內容。
2023年4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第一批)公布,其中20個案例中有3個案例與保險有關。
具體來看,“灣區社保通”推動粵港澳社保事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專屬重疾險、珠海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醫保銜接新模式入選了典型案例。
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第一批)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介紹,“灣區社保通”打造網上平臺實現服務事項“灣區通辦”,超30萬人次港澳居民參加廣東社保;大灣區專屬重疾險實現重疾保障價格、責任和服務水平全面對接港澳,累計承保超11萬人次。
“灣區社保通”是廣東人社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主要內容是建立和完善大灣區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為粵港澳三地居民提供無差別社保服務。
兩年多來,港澳居民在粵參保熱情不斷提高。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黨組成員、省社保局黨委書記夏青在會上介紹,從2020年以來,廣東不斷完善港澳居民在粵參保政策,優化社會保障跨境服務方式。截至2023年2月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共30.62萬人次,其中享受社保待遇3.55萬人。
此外,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劉云海在2022年度廣東保險業新聞通氣會上也指出,通過“三地保單一地購買”累計承保港澳跨境機動車輛5.86萬輛次。
保險公司也在積極推出跨境保險產品。“我們已經推出了一款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險產品,目前正忙于設計一款新產品。”一名保險公司人員介紹。
據廣東銀保監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末,轄內在售跨境醫療險產品8款,累計承保1.02萬人次,提供風險保障1039.74億元;在售大灣區重疾險產品23款,累計承保11.57萬人次,提供風險保障393.94億元。
“6+58”款產品備案 保險服務中心加快落地前海
2023年一季度深圳銀行業保險業運行情況近日公布。
其中,轄內保險公司聯動港澳保險機構開發跨境保險產品,目前已累計備案6款跨境醫療險產品和58款大灣區專屬重疾險產品。10家財產險公司開展跨境車險業務,實現“三地車險一地投保”。
深港保險市場互聯互通加速。近年來,深圳不斷發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漸近前海。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俊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一方面能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提供代收續期保費、查詢及保險理賠等服務,另一方面也能為在內地工作或生活的港澳居民提供保險服務。
2022年1月,《關于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提出,推動深港澳地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積極推進保險服務中心有關工作,在符合現有的法律法規前提下,為已購買符合國家外匯管理政策的港澳保險產品的客戶提供便利化保全、理賠等服務,推動深圳與港澳地區建立有關資金互通、市場互聯機制,試點在深圳公立醫院開通港澳保險直接結算服務并允許報銷使用境外藥品。
今年2月,《關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以下稱為“前海金融30條”)重磅發布。
“前海金融30條”提出,要完善跨境保險業務。加快在前海合作區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支持前海合作區保險機構與香港保險機構合作開發針對合作區居民符合規定的醫療險、養老險、航運險、信用保險等跨境保險產品。
“前海金融30條”還提出,允許境外特別是香港地區金融機構在前海合作區設立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保險控股公司。
此外,去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其施政報告中表示,會爭取短期內在南沙、前海等成立保險售后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大灣區居民提供支持,亦為大灣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踏出重要一步。
保險業互聯互通加速的同時,“跨境保險通”也在研究探索之中。
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陳曉勇在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金融分會場會議上表示,下一步,將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加快推動保險服務中心設立,研究探索“跨境保險通”,穩步擴大跨境車險“等效先認”實施范圍。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