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洋007”海工平臺船舶正式交付,具備16MW級海上風電機組安裝運維能力;珠江口東岸的媽灣智慧港,巨大的紅色智能遠控岸橋,正在為遠洋貨輪裝卸集裝箱;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停機坪上客機貨機運輸繁忙……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堅持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深化深港合作,以海工船舶租賃、前海綜合保稅區、深圳機場港區作為突破口,不斷推進“創新+科技+服務”模式,海陸空齊發,強力助推我市外貿發展。
高效專業服務促進藍色經濟發展
媽灣港雖然一片繁忙景象,但在現場幾乎“空無一人”。原來,在“5G+”技術加持下,媽灣港實現全景監控、無人駕駛應用、無人機安防巡檢等應用落地,已由傳統散雜貨碼頭升級改造為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第一個應用5G專網的智慧港口,更是國內“5G+港口”創新的第一批試驗田,助力港口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為智慧港口的“深圳樣板”,媽灣智慧港的成功經驗已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在遼寧港口集團的“大窯灣·智慧港口2.0”項目,媽灣智慧港助力該港口數字化轉型發展。
作為港口操作系統領先技術,“招商芯”也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招商港口與希臘塞薩洛尼基港務局于2020年簽約,在歐洲市場率先使用“招商芯”核心組成部分CTOS系統,作為解決方案進入歐洲市場的示范和推廣窗口。
“前海是全新規劃、全新建設的產業空間,可以有效滿足各種海洋企業個性化需求。我們計劃定制10米水深的試驗水池、荷載2000兆牛的疲勞試驗機等,為海洋高端裝備的大型部件提供檢驗檢測技術服務。”青島海檢集團深圳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青島海檢集團與深圳鹽田港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前海共建國家海洋高端裝備公共服務平臺,公司業務落地過程中,深切感受到前海相關部門的服務產業、支持企業的高效和專業。
近年來,前海大力發展以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技術、航運金融、航運服務為代表的藍色經濟。目前,前海正做大做強海工裝備、濱海旅游等產業,推動海洋生物、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聚力打造千億級、萬億級海洋產業集群。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前海注冊航運企業400家,涉海企業3400家。
持續推動“保稅+”業態創新發展
“入駐綜保區不久,我們就收到了前海管理局支持我們在區域內開展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試點的復函。”慧镕電子(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玉嬌說,正是在前海的支持下,慧镕電子可針對不同的維修服務需求提供配套解決方案。
今年1月,前海推出的“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綜合保稅維修服務”入選了生態環境部公布了最新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該成果依托前海綜合保稅區的獨特區位優勢及國家支持保稅維修業務的政策優勢,引入相關企業,推進高起點、高附加值的通訊設備保稅維修業務。
近兩年來,前海吸引了一批重點企業入駐開展跨境電商、保稅檢測維修、保稅研發等業務,并在支持建設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圍網內設立配套服務設施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今年5月,設立于前海綜合保稅區內的KDP亞洲測試中心正式開業,標志著全市首個保稅研發與測試中心在前海正式落地,進一步完善了前海綜合保稅區構建加工制造、研發設計、物流分撥、檢測維修及銷售服務“五大中心”的戰略版圖。
實際上,早在2022年11月,KDP亞洲測試中心啟動試運營,走通了全市首單保稅研發模式。前海綜保區以“五大中心”建設為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路徑,持續推動“保稅+”業態創新發展,在穩步發展保稅物流的基礎上,不斷拓展保稅展示交易、保稅檢測維修、保稅融資租賃、保稅加工等新模式,取得新突破。
高水平構筑空港經濟
前海機場及周邊片區堪稱是前海合作區的“流量擔當”。這里有生機勃勃的繁忙空港,建成“空鐵聯運”的機場東綜合交通樞紐,實現高鐵站和航站樓無縫銜接。此外,連接珠江東西兩岸、24公里長的深中通道將在2024年建成,規劃在深圳側的深中通道門戶片區,未來將加速交換東西兩岸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
“海關探索實現‘登機口’前置,將航空物流集拼、查驗、打板等環節前置到前海綜合保稅區,實現前海打板、機場直放。”深圳寶安機場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模式預計可降低30%物流成本。
事實上,前海“擴區”后,深圳機場港區地理優勢尤為突出,國際物流片區初顯集聚效益,產業鏈供應鏈逐步完善,配套服務業穩步發展;依托“空港+保稅+會展經濟”的疊加優勢,深圳機場港區臨空經濟潛力巨大。
今年以來,深圳機場已新開5條、加密4條國際貨運航線,其中包括多條跨境電商空運專線,深圳機場國際和地區貨運通航點達到35個。今年1-5月,深圳機場貨運發展優于全國主要機場,其中跨境電商業務量同比翻倍,充分展現深圳作為中國外貿第一城的旺盛活力。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