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雙城 ,一衣帶水。
在43年的深圳特區發展中,深港合作從未間斷,而前海現無疑是兩城之間聯系最緊密的紐帶。
作為國家唯一的深港合作區,前海不僅與香港山水相連,擴區之后陸域最近距離僅5公里,也因規則銜接和惠港政策全面,成為港人港企知曉率最高的內地區域。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到廣東調研,在前海了解思謀信息科技生產經營和研發進展情況,在前海嘉里中心聽取前海建設情況匯報。
前者是深港科創融合的AI產業領軍企業,后者則是前海首個由大型港企投資和試點“香港建設模式”的重大項目,足見對深港合作關心之切。
從“硬聯通”到“軟連接”,再到“心融合”,如今的前海與香港正在深港合作的高速上“雙向奔赴”。
雙向奔赴的協同共建
8月的最后一天,前海管理局與香港發展局在香港簽署合作意向書,圍繞“攜手推進前海建設領域港澳規則銜接,拓展執業范圍”達成多項措施。此前,前海已率先試點香港建設模式,允許香港建設領域專業機構、專業人士備案后即可在前海執業。
中建香港是前海首家完成資質備案和安全生產備案的香港施工企業,并首批完成香港工程建設領域專業人士執業備案。該公司董事長、香港太平紳士孔祥兆還記得,兩年前,前海率先探索建設領域港澳規則銜接改革時,其連同6家深港建設領域知名顧問機構為改革提供建議的情景。
“我們成功推出了改革方案,為香港業界提供聯通內地、接軌港澳的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孔祥兆表示,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公司創造香港施工類專業機構赴內地執業的多項“全國第一”,包括獲得首個香港施工類專業機構在內地取得營業執照、首個香港銀行保函、首張內地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等。
香港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所已在前海承接多個設計項目,將深港特色融入其中。在該所執行董事曾國梁眼中,深港攜手推動規則銜接,大幅增強了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歸屬感。
而前海與香港攜手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場景,在近一年里加速明顯。
2022年9月2日,前海管理局和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深入調研深港兩地私募業界反映的痛點難點堵點基礎上,以聯合公告形式同步對外發布《關于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十八條措施》,成為深港首個聯合推出的“政策包”,亦為前海深化深港合作機制探索新路。
半年后,又與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共同制定的《關于協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識產權創新高地的十六條措施》,支持香港知識產權在前海轉化運用,打造跨境服務體系,助力香港鞏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地位。
與香港特區政府駐粵辦共同發布了“2023年深港聯合招才引智計劃”,并與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勞工及福利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等部門緊密聯動。
2023年僅過半,前海已先后16批次赴港與香港特區政府28個部門和機構、90余家企業和商協會交流。香港方面則香港特首李家超、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等政要均分別率隊考察前海,香港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香港保險業等也組團來訪。“深港合作正處于‘雙向奔赴’的關鍵期、機遇期,前海將拿出最大的誠意,與香港同心聚力、同向發力,落實《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做好‘深港合作’大文章,攜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前海管理局副局長謝暉暉在合作意向簽署儀式上說。
從“軟連接”到“心融合”
從最早為拓展香港發展空間,布局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深港創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鎮、深港國際金融城等深港平臺的“硬連接”,到稅收、金融、法治等各類規則對接的“軟聯通”,越來越多的港人港企如今也在情感認同上產生“心融合”。
4月2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訪深,期間來到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與這里創業就業的香港青年圍桌而坐,一邊品嘗咖啡和蛋糕,一邊聊天。
隨后他更新微博稱“在夢工場中區里,我和一班在內地創業、就業及執業的香港青年聊天,得悉他們非常珍惜這里的資源和機會,干勁十足”,并稱贊“前海夢工場是香港青年在內地發展的‘第一站’”,鼓勵更多香港青年把緊機遇,勇敢追夢。
一個月后,“90后”青年、聞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司諾在前海的辦公室“開張大吉”,并已接到了內地某企業的一個訂單。
陳司諾是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深港恢復通關后,一直希望“打造中國的元宇宙新業態,建立web3.0泛娛樂內容社交平臺”的他將創業軌跡“向北”延伸,并到“很早就聽說過”的前海考察內地公司選址。
“來了兩次,第二次就直接確定入駐了。”陳司諾直言,對于“北上”發展的香港人,交通和住宿常常是他們考慮的因素。“前海離深圳灣口岸近,很省時間。更重要的是,在香港,1萬元只能租到一個小空間,在前海卻能將吃、住、行成本都包進去”。
如今,陳司諾每周在深在港的時間各半,并在考慮是否未來將家從香港搬過來。“現在香港很多朋友都在談前海,比如新出臺不久的‘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業創業發展的十二條措施’,香港好多微信群都在轉。它幾乎覆蓋實習、就業、創業‘全過程’,還延伸到生活、居住,扶持少則千元、多則百萬,很全面。”陳司諾說,其團隊港澳青年占了幾乎一半。
而香港青年鄭思怡則直稱自己為“一枚前海人”。在深工作生活的四年經歷,讓她感覺到“自己就是深圳人、前海人,這就是我的家”。
鄭思怡投資的Bays Work加速器項目在夢工場北區,主要服務建筑科技、數字時尚與數字內容創造領域的成長型團隊,為企業提供辦公空間服務和工商、財稅規劃、創新投融資等專業服務。
“我非常喜歡現在的工作,雖然每天很忙,但有強烈的成就感,能有效地幫助港青在深就業創業,也能感受到深圳政府對我們的溫暖關懷,希望可以幫助促進深港融合。”鄭思怡說。
“前海致力于為香港青年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不僅打造觀念相通、文化相容、條件相似、環境相仿的類香港環境,還幫助他們把創業成本降到最低。”前海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前海累計推出的惠港政策已超過200條以上。
數據顯示,2022年,前海實際使用港資56.08億美元,增長3.4%,占深圳的55.2%。近萬家港企在前海注冊,超過7500名香港居民在此工作和生活;前海粵港澳臺青創賽累計吸引參賽的8800余個項目中,近半來自港澳臺;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554家,港澳青年招聘計劃則累計發布6276個崗位,前海已成為港企港人內地發展“第一站”“首選地”。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