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可以干什么?在剛剛拉開序幕的“雙11”電商大促中,消費者點擊支付的一秒鐘后,后臺便完成了17億次計算,超過3000個快件進入寄遞渠道。
時至今日,許多日常生活中看似尋常的“一秒鐘”,其背后卻是無數次精確計算的結果。算力作為數字經濟中最核心的生產力之一,已成為繼熱力、電力之后的關鍵生產力,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我們的日常生活。
10秒生成人工智能模型 將為企業帶來普惠算力服務
10月31日,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在國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下稱“前海交換中心”)上線試運行。據悉,該平臺每秒計算能力可達100億億次,相當于52萬臺電腦的算力之和。
“算力”是指設備通過處理數據,實現特定結果輸出的計算能力。小至手機筆記本、大到計算機,算力存在于各種智能硬件設備,既是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承載數據和運算運行的平臺,更是數字經濟時代計算、存儲、網絡能力的綜合表現。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依賴于算力來完成各類任務,如金融行業的量化交易、醫療行業的影像分析、互聯網行業的數據處理等。
深晚記者在現場看到,技術人員將一個包含大量圖片和代碼的數據包上傳至算力服務平臺,即刻間便“一鍵生成”一個具備人臉識別功能的人工智能模型,整個過程不到10秒鐘。“這個模型可用于公園、車站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進行人群密度檢測。通過該平臺訓練一個AI寫作模型,只需2到3天就能夠達到小學生三年級左右的寫作水平。”前海交換中心技術部部長譚帥帥博士表示,該算力服務平臺上線后,將為前海的跨境金融、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高算力需求企業提供強力支持,“尤其是對AIGC(人工智能生成)企業而言,通過使用該平臺將極大地縮短數據模型訓練周期,提升產品迭代升級效率。”
1000P算力意味著什么?以對20萬顆星體的數據探索為例,用傳統方式一個有經驗的科學家需要169天才能完成,而1000P的算力則僅需10.02秒;而對1200萬張照片的圖像識別,也可在不到27秒時間內完成。
集聚各方資源 全力打造大灣區智能算力樞紐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深圳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達到6.38萬家,人工智能相關產值2180億元,是全國人工智能“密度”第一城。目前,深圳正積極布局算力基礎設施、集聚各類算力資源,全力布局打造大灣區智能算力樞紐。
國際數據公司(IDC)在《2022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中指出,中國的算力產業規模和多樣性目前正持續高速增長,2018年至2022年,北京、杭州、深圳的算力規模位居全國前三。在算力基礎設施方面,深圳以政府、電信運營商、大型互聯網企業、獨立第三方為主力,算力產業鏈代表性企業廣泛分布于半導體裝備制造、算法與技術研究、算力應用與服務等領域。
今年5月,《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重磅發布,其中明確提出,積極有序集聚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的智能算力資源,與周邊城市加強智能算力合作,謀劃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智能算力統籌調度平臺,打造大灣區智能算力樞紐;實現“算力一網化、統籌一體化、調度一站式”,強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給,并在2023年年底前啟動鵬城云腦三項目的建設。
近期,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該文件提出,依托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骨干直聯點等相關設施,促進多方算力互聯互通。近年來,阿里、華為、商湯,以及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在蘇州、呼和浩特、成都等地大量投資,建立及運營新的數據中心或計算中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發布或建設10余個算力平臺,涉及3個省份和7個城市,其中既有“東數西算”樞紐節點,也有非樞紐節點參與算力平臺建設。
前海交換中心總經理黃澤楷表示:“作為全省唯一的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前海交換中心將依托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加快促進算力互聯互通、提升算力賦能水平、強化算力安全保障,助力‘東數西算’戰略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生根。”
“算力網絡”建設火熱 相關產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想象一下,動動手指便能在前海街頭“召喚”一輛全無人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前往你指定的目的地;患者無須前往現場,只需將電子病歷、影像資料上傳到“醫療云”,就可以獲取醫生的專業意見……隨著“算力網絡”的迅猛發展,這些看似“科幻”的場景,或將在不遠的未來成為現實。
可以預見,隨著“算力網絡”建設的持續推進,未來居家生活,到醫療保健,再到職場辦公和購物消費,“更流暢,更便捷”的生活體驗將“如約而至”。對于“算力網絡”涉及的產業鏈而言,其帶來的經濟價值更為可觀。據信通院數據顯示,算力產業每投入1元,將帶動經濟產出3至4元;算力規模每增長1%,能撬動數字經濟增長0.4%、GDP增長0.2%。據工信部統計,我國算力產業年增長率近30%,目前算力規模排名全球第二。
前海遍布高新技術企業,對普惠、高效、可靠的算力服務需求與日俱增,相關產業潛力巨大。據統計,截至2023年9月,前海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06家,創新型中小企業986家,集聚了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各類創新載體152個,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76家。
前海交換中心總經理黃澤楷表示,當前企業主要的數據傳輸主要還是通過互聯網或人工線下硬盤搬運等方式傳輸,時效性和安全性不足,且存在算力使用成本高、適配難度大、應用部署慢等問題,導致企業機構面臨“不會用、不敢用、難使用”的挑戰。同時,數據信息傳輸過程中,物理設施、網絡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也可能面臨多重風險,需構建一體化安全防護體系。
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此次上線的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具有重要的探索、示范意義。“通過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我們將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計算資源整合到一起,再通過資源池為不同客戶提供算力服務,實現不同廠商的資源的共享和交互,為用戶提供高效、強大的計算能力。”據黃澤楷介紹,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前海交換中心發揮在算網融合、應用服務和平臺生態優勢,建設了集算力調度、算力交易、算力應用和算力安全等功能于一體的算力服務平臺。“我們希望打造開放共享的算力底座、智慧敏捷的算力中樞和公平、繁榮的算力生態,進而加快算力設施互聯互通、助力算力用戶降本增效,以及打通算力產業上下游,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