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以“投資前海、共贏未來”為主題的2023前海全球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大會舉行。活動吸引了一批世界五百強企業、港資企業、央企、產業鏈龍頭企業落戶前海,總投資金額超13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會上,前海重磅加推“六大集聚區”,在原有“六大集聚區”基礎上形成“6+6”產業集聚區新空間格局,支持一批優勢產業加快集聚發展。
為何前海要大力打造產業集聚區?
首先,產業集聚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頗具特色的經濟組織形式,是相同或相近產業在特定地理區域的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特定空間范圍的不斷匯聚過程。產業集聚促進了區內企業組織的相互依存、互助合作和相互吸引,既有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也有利于提高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創新發展。
其次,前海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制度優勢,正以此加快形成發展優勢。《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以來,前海抓住“擴區”和“改革開放”兩個重點,出臺一系列產業支持政策,積極招引、培育細分領域全球前50、國內前20的現代金融、商貿物流、信息服務等8類全球服務商,加快集聚成勢。今年上半年,前海以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73.7%。
去年12月,前海啟動了深港國際風投創投、天然氣貿易企業、融資租賃、跨境電商、涉稅服務業、高端智庫等六大集聚區建設。在今天的招商大會上,前海發布了首批集聚區的建設成效:
1、風投創投集聚區:已入駐渣打、惠理等140家風投創投及國際資管機構,管理基金規模1800億元。
2、天然氣貿易集聚區:引進華潤燃氣、中燃等58 家龍頭企業,1-10 月貿易額183 億元,增長54%;近期已升級為大宗商品貿易集聚區,聚焦農產品、有色金屬、能源化工等,支持大宗貿易龍頭企業落戶亞太總部、訂單中心、結算中心。
3、融資租賃集聚區:引進國銀金租、興邦金租等租賃企業 1485 家,行業規模1744 億元。
4、跨境電商集聚區:引進中免、京東國際等119家跨境電商企業,1-10月進出口額394億元、增長31%。
5、涉稅服務集聚區:引進中稅網、中瑞世聯、尤尼泰振青等 22 家全國百強機構,入駐機構共57家;近期升級為財稅服務集聚區,集聚深港會計、稅務、資產評估等財稅機構,打造最具競爭力的財稅服務產業生態圈。
6、高端智庫集聚區:已落戶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全面依法治國智庫等12 家高水平智庫。
不過,不同于首批集聚區專注于現代服務業,新一批集聚區中出現了新興產業人工智能,以及集成電路、海工裝備等先進制造業。
這其實是“擴區”后“大前海”概念的體現。《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中明確提到要“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促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服務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此外,方案也提到要“集聚國際海洋創新機構,大力發展海洋科技,加快建設現代海洋服務業集聚區,打造以海洋高端智能設備、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大數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態環保等為主的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目前,前海新一批集聚區建設也有了初步規模:
1、人工智能集聚區:已集聚商湯科技、云豹智能、思謀科技等龍頭企業,下一步將引育通用大模型、智能算力芯片等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獨角獸企業,促進人工智能與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
2、供應鏈集聚區:已集聚比亞迪供應鏈、馬士基供應鏈、嘉里大通、中外運等頭部企業,將支持供應鏈企業設立總部機構、代表機構,構建前店后倉、線上線下、金融科技、暢達全球的商貿“生態鏈”。
3、集成電路集聚區:已集聚中微半導體、精測電子、中電港等龍頭企業,將依托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交易中心,打造集成電路集散中心;聚焦芯片設計,集聚高端芯片設計、創新平臺。
4、海工裝備集聚區:已集聚招商工業、中集海工等龍頭企業,將引進涉海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載體、基地、分支機構,集聚海洋高端智能設備、工程裝備等企業,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5、航運服務集聚區:已集聚中遠系、招商系、華光船務、海昌華海等重點企業,將發展港口運營、船舶運輸等運輸及配套服務,擴大船舶租賃、汽車海運出口等業務。
6、國際咨詢集聚區:已集聚麥肯錫、波士頓、安永、畢馬威等頭部企業,將重點引進管理咨詢公司的總部機構、服務中心、展示中心,打造國際人才到大灣區的第一站和首選地。
產業的集聚發展,需要源源不斷優勢企業的加入。據了解,本次招商大會邀請了世界500強投資項目、重點港資項目、上市公司投資項目等42個項目集中展示,總投資金額超1300億元。如全國百強會計總所尤尼泰振青的總部遷到前海,成為深圳第二家、前海首家百強會計所總所。此外,還有華為生態伙伴怡和公司注冊10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深圳)公司、中糧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西門子數字科技、阿里巴巴平頭哥、中建國際醫療、偉測半導體、北燃能源、紫金礦業融資租賃等。涵蓋新能源、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專業服務等產業領域。
產業的集聚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與人才支撐。為支持一批優勢產業加快集聚發展,今天招商大會上,前海管理局重磅發布了《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關于促進前海全球服務商集聚發展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包括十個方面舉措,在支持企業用好“雙15%”所得稅優惠,便利獲得國家部委政策支持基礎上,疊加享受突出貢獻獎、落戶獎勵、租金補貼等多項獎勵,比如,突出貢獻獎,每年安排1 億元專項資金作為獎勵資金,對在產業發展、自主創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高管和個人,給予每人每年最高150 萬元的獎勵,每家企業最多 10 人。落戶獎勵,租用辦公用房最高給予一次性 300 萬元資金支持。租金補貼,按60元/平方米/月補貼,連續 36 個月,每年最高500 萬元。
此外,會上透露多所香港高校將與前海深化合作。其中,香港科技大學將在前海建立一個研究院和三個實驗室,包括與前海攜手共建創新型海洋科研、教育與服務機構以及國際化藍色經濟科技研究平臺,在前海籌備建立香港科技大學(前海)藍色智能設施和機器人研究院以及水下作業機器人實驗室、水聲通信實驗室、智能移動海洋物聯網實驗室等三個實驗室。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將在前海開展辦學,提供實戰專業課程,培養更多有專業深度、知識廣度、未來高度的跨學科的專業人才,助力前海創新創業發展。產業的集聚發展,與營商環境也息息相關。據了解,今天招商大會上,普華永道發布了《前海合作區2023年度營商環境藍皮書》,經過對前海2022年-2023年營商環境的綜合評估,前海合作區整體營商水平優異,深港一體成效明顯。世行10項效率指標評估,前海總分接近中國香港、新加坡水平,其中4項指標國際領先。3項B-Ready前瞻指標亮點突出,3項前海特色指標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四項DB國際領先指標體現前海合作區服務高效、流程便利、企業經營成本低的特點。從具體改革亮點來看,開辦企業領域,企業最快可當天線上零成本開辦,效率國際領先。獲得電力領域內,低壓用電報裝僅2個環節,平均接電1.9天,為國際領先。執行合同領域,在全國首創域外法查明互補機制,將適用的范圍延伸至訴前調解和案件執行等環節。跨境貿易領域,試點深港更多場景“一次檢測、一次認證、一體通行”。三項BR亮點突出指標符合世界銀行最新營商環境改革方向,體現出前海改革的前瞻性和先行示范性。從具體改革亮點來看,促進市場競爭領域,落地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保障市場主體創新發展。獲取金融服務領域,打造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落地“金融30 條”見效,形成深港金融合作“六通”格局。雇傭勞工領域,深港聯合打造知識產權跨境服務體系,全國獨具亮點。三項前海合作區特色指標體現出前海的特色改革和對外開放水平,企業反饋改革措施有效,為國內領先水平。從具體改革亮點來看,政務服務領域,前海合作區逐步實現大灣區跨域通辦服務,如“前海港澳e 站通”“港企直通車”為企業提供便利服務。外商投資領域,前海促進跨境金融流動,QDIE出境額度增加到100億美元,便利企業境內外投資。貿易自由領域,前海不斷出臺通關便利政策,打造貿易企業聚集區。普華永道認為,經過對2022年-2023年營商環境的綜合評估,可以看出前海合作區2025年的營商環境發展目標已基本實現。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