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以“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的2023“看中國聽世界”論壇在深圳舉行,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30個國家逾百位政要和企業代表齊聚。 而這一高級別和國際化論壇之所以選址深圳前海,目的就是讓嘉賓在參會同時,也通過“特區中的特區”近距離感受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發展成果,以及與世界接軌的面貌。
作為國家級粵港澳合作大平臺,前海自《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發布和前海擴區后,按照“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總定位,全力推動制度規則銜接、加速跨境要素流動、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2022年,前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48.68億元、同比增長5.2%;實際使用外資58.64億美元,占深圳市53.5%、全省21%。2023年1—9月,前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43.4億元,增長15.2%;實際使用外資26.9億美元,持續保持生機勃勃發展態勢,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新時代改革開放“最濃縮最精華的核心引擎”。
接軌國際規則制度創新成果達805項
12月1日,全國首部區域性投資者保護立法《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投資者保護條例》正式實施。該法沒有重復上位法規定,而是對標《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及世界銀行宜商環境評估體系(BEE),與全球投資經貿規則接軌。
不僅實施市場準營承諾即入制,實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還布局建設投資權益保護站點,設立議事協調機構性質的公平競爭委員會,成為前海率先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又一突破之舉。
這恰是前海今年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聚焦深港跨境制度銜接的基礎上,越發重視接軌國際規則和參與國際競爭,高規格外事活動舉辦頻次也數倍于往年。
除了“世界”“全球”“亞太”“東盟”等字樣的論壇、路演、產業對接會等,英國、俄羅斯、迪拜、東南亞等地的投資者、訪問團等來前海活動頻繁。西門子、沃爾瑪等國際頭部企業和機構也紛紛“落子”前海布局未來。
“我們選擇前海,最看重前海在制度創新、改革創新以及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給企業帶來的發展機遇,未來將繼續加大在前海布局。”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商慧杰說。
另一方面,前海也更注重“強化制度集成創新的首創性、實用性,以市場主體獲益與否為評價標準,加強跟蹤問效”,不斷豐富制度創新。
比如,前海在全國首創企業開辦錄音錄像“雙錄簽名”試點,實現開辦企業的無介質、零成本、全流程快捷申報,預計首年即可為前海企業節省數字證書費用約1300萬元,后續則每年節省費用約3800萬元。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805項,88項在全國復制推廣。在中山大學發布的2022—2023年制度創新指數中,前海連續居中國自貿試驗區第一,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
與此同時,2022年前海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2352億元,單位面積產值全國第一。2023年1—10月則為1804.6億元,增長10%,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深港“雙向奔赴”近萬家港資企業入駐前海
11月中旬,前海中小港企發展平臺正式揭牌運作,為港人港企到前海工作、開展業務、拓展市場提供一站式配套解決方案。“這個平臺的成立承載了近萬名中小港企會員來前海的發展期許。”全港各區工商聯會長楊凱山說。
近一年多里,前海與香港相繼聯合發布“風投創投18條”“知識產權16條措施”,攜手推進前海建設領域港澳規則銜接多項措施落地,港澳醫師、稅務師等22類專業人士備案后即可執業,已備案(登記)近千人次。
今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出臺“金融支持前海30條”,深港民生金融、跨境金融和金融對外開放等實現突破,推動前海構建“六個跨境”金融開放體系并向“N”個跨境突破。目前,前海自由貿易(FT)賬戶跨境收支5521億元,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入駐匯豐集團、瑞銀集團等332家全球金融機構,83家為港資外資。
在法治環境上,當地突破性地允許前海的港澳臺資及外商投資企業可協議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首創“港區陪審”“港區調解”制度。目前,前海法院適用域外法審理的194個案件中,香港法案件為124件,數量為全國最多。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也已引進六大類190家法律機構,被不少港資外資企業認為是內地法治最開放區域。
在支持港澳青年就業創業方面,前海推出“12條”措施,累計有591家香港創業團隊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孵化。“這個政策覆蓋實習、就業、創業全過程,還延伸到生活、居住。”香港青年、聞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司諾入駐前海后,僅辦公租金成本就節省一半。
“前海夢工場是香港青年在內地發展的‘第一站’。”今年4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訪問團考察前海后,在微博上這樣說。
事實上,僅2023年上半年,就有香港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以及香港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香港保險業人士等來前海考察。前海則先后16批次赴港與香港特區政府28個部門和機構、90余家企業和商協會交流。
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計推出惠港政策200條以上。2022年,前海實際使用港資56.08億美元,增長3.4%,占深圳的55.2%。2023年1—9月則達到24.3億美元,擁有港資企業近萬家。
打開產業空間12大集聚區全球“引流”
一個城區必須要構建全鏈產業生態,才能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前海方案》發布和前海擴區后,前海擁有了1個國際機場、6個港口碼頭、5個對外開放口岸和68公里黃金海岸帶,具備空港樞紐、海港樞紐、鐵路樞紐、會展商務等核心發展要素,1小時可達香港、澳門、廣州等地。
經過全面調研,2022年底,前海啟動了“前海全球服務商”計劃,招引、培育全球前50、中國前20的金融、商貿物流、信息、科技、文化創意、商務、航運、公共服務等8類全球服務商,現已集聚瑞銀、碧辟、德莎等146家企業。
同時,前海首批推出六大集聚區。“風投創投集聚區”引進140家風投創投機構,管理基金規模1800億元;“融資租賃集聚區”引進租賃企業1485家,行業規模1744億元;“跨境電商集聚區”引進119家跨境電商企業,今年1—10月進出口額394億元、增長31%;“天然氣貿易集聚區”引進58家龍頭企業,今年1—10月貿易額183億元、增長54%;“涉稅服務集聚區”引進22家全國百強機構,近期升級為財稅服務集聚區。
11月9日,在2023前海全球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大會上,前海重磅推出“人工智能、供應鏈、集成電路、海工裝備、航運服務、國際咨詢”新一批六大集聚區,形成“6+6”產業集聚區新空間格局,為全球企業落戶前海提供空間、政策、服務等全方位支持,進一步加快現代服務業高端要素集聚發展。
活動當日就吸引了一批世界五百強企業、港資企業、央企、產業鏈龍頭企業落戶前海,總投資金額超1300億元,為前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再注澎湃動能。
“產業需要不同企業聯動協作,將同領域企業集聚,對產業有很大促進作用。”香港科技大學鄭家純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張福民認為,聚集區將產生“虹吸效應”,能夠將上下游企業和各類優勢資源要素吸引過來。
目前,在前海的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現代物流、商務服務和文化創意企業可享受15%企業所得稅稅率,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可實行15%個人所得稅稅率。前海已出臺金融、商貿物流等21個產業政策,集聚企業近22萬家,正加快推出國際咨詢、人力資源等新一批產業政策。
成績單
◆2022年,前海合作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48.68億元、同比增長5.2%;2023年1—9月為1543.4億元,增長15.2%
◆2022年,前海實際使用外資58.64億美元,占深圳市53.5%、全省21%;今年1—9月為26.9億美元
◆2022年,前海實際使用港資56.08億美元,增長3.4%,占深圳55.2%;今年1—9月為24.3億美元,擁有港資企業近萬家
◆2022年,前海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2352億元,單位面積產值全國第一;今年1—10月為1804.6億元,增長10%
◆前海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截至目前,前海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805項,88項在全國復制推廣。根據中山大學發布的2022—2023年制度創新指數,前海連續居中國自貿試驗區第一
一線案例
打造深圳首家千億級大宗商品交易平臺
在深圳前海深港創新中心,有個場所非常特別:其一樓大廳參考倫敦金屬交易所“公開喊價交易大廳”的配置,將環形席位和環形顯示屏圍成圓圈,實時滾動當天各類交易品種的前基準、最新價、漲跌、成交量等信息。
這就是由香港交易所集團與深圳前海金融控股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前海聯合交易中心。該中心獲批加掛深圳天然氣交易中心牌子,正大力推進進口大豆現貨交易市場的建設。
開業5年來,該中心陸續推出氧化鋁、鋁錠、鋁棒、銅桿、電解銅、天然氣、水泥、鋁卷、大豆等9個品種,34個指定交收倉庫庫區和11個廠庫提貨點覆蓋全國主要產業聚集地、消費地和港口,成為涵蓋基本金屬、能源、建材、農產品的全國性、跨品類、綜合性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中心。近3年交易額幾乎每年翻2—3番,截至12月7日,已累計成交1214億元。
在該中心總經理范文韜眼中,業務的快速增長,既得益于多品種發展的綜合效應、為實體企業創造價值的服務理念和國際化、市場化的商業模式,也依托于前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級戰略平臺的區位和政策優勢。
特別是《前海方案》的印發和中國人民銀行等出臺“金融支持前海30條”后,前海擴區打開了更廣闊的業務發展空間。
“越來越多的行業和產業客戶以及實體貿易商在前海、深圳,乃至整個大灣區聚集,可依托中心平臺在貿易和供應鏈領域實現集約化經營。比如,前海打造天然氣貿易企業集聚區,相關貿易企業相繼入駐,將很多線下業務轉到了線上,非常有利于促進中心業務發展。”范文韜說。
此外,“前海金融30條”明確指出,支持中心開展大宗商品跨境現貨交易人民幣計價結算業務,為中心相關業務有序開展提供了政策指引,為業務增長注入了動力。以大豆品種為例,2022年4月29日上線并首次通過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實現大宗商品貿易貨款的跨境支付和結算,今年已累計成交量達到506.5萬噸、年度累計成交金額213.9億元,占中心總交易額的近20%。
范文韜表示,該中心始終堅持以人民幣結算,希望和其他國際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提升在國際市場的定價影響力。
“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希望沿著現有的發展勢頭和軌跡,填補國家級現貨交易所領域的空白,建成國內首家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跨品類、綜合性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中心,立足于前海,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和區位優勢,加強深港合作,成為國家統一大市場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范文韜說。
奮進者說
前海是深港跨法域融合探索的先行地
站在位于前海的全國首個國際仲裁大廈40樓眺望窗外,深圳國際仲裁院(下稱“深國仲”)國際合作與發展處副處長遲文卉每天都能感受到日新月異的變化,“前海就像是中國的曼哈頓,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讓她感受更深的,則是這片土地面向世界、對標國際,探索跨法域規則銜接的決心。
2022年首個工作日,深國仲在前海啟用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這天,將新總部遷入,助力前海建設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和知識產權保護高地的“兩中心一高地”功能布局。如今,這里已引進六大類共190家法律機構。
“前海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腹地,毗鄰港澳,可以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的優勢。依托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更多的優質法律服務資源在前海聚集、共生。當事人在這里可以享受到從案件咨詢到聘請律師,再到解決糾紛的一站式服務。”在遲文卉眼中,前海是深港跨法域融合探索的先行地。
深國仲也依托臨近香港的地緣優勢,在香港設立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形成了雙城兩院的新格局。仲裁規則上,則創造性地制定《關于適用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的程序指引》,并將香港作為默認仲裁地,推動跨法域規則銜接。
進駐前海后,遲文卉感到深國仲的涉外案件數量和爭議金額大幅提升。僅2022年,受理的仲裁案件總爭議金額達到人民幣1272億元,躍居“亞洲第一、世界前三”。其中個案最大爭議金額達240億元,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仲裁案件。
2023年以來,截至8月底,深國仲新受理案件已超過7000宗,同比增長43%,涉外仲裁案件的當事人來源國新增了立陶宛、伊拉克、安哥拉、沙特阿拉伯、瓦努阿圖5個國家,目前案件當事人覆蓋國家和地區累計140個。
“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當事人選擇我們,與深國仲的國際化法人治理機制、國際化仲裁員結構息息相關,目前仲裁員覆蓋了114個國家和地區。”遲文卉說,深國仲還以合作形式引進了8家國際組織及境外知名仲裁機構,與世界銀行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國際商會仲裁院(ICC)等機構開展合作,合作布局遍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等各大洲。
“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前海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在前海打造國際商事爭議解決協同生態圈,助力外國投資‘引進來’,并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遲文卉對未來充滿期待。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