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激勵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在新起點上,經濟特區廣大干部群眾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催人奮進,更道出了特區精神的真諦。
深圳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初秋時節,走進深圳,城市中軸線穿過蓮花山山頂,那里矗立著鄧小平同志邁步向前的雕像,寓意著改革開放中深圳始終要大步向上、大步向前。駐足雕像前,目之所及是鱗次櫛比的現代城市建筑群,往下眺望,“春天的故事”盡收眼底。
在蓮花山的不遠處是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于2018年11月起免費開放的“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駐足參觀。展覽展線全長1305米,展陳面積達6300平方米,運用照片、實物、視頻、模型、場景、雕塑和高科技手段、互動式體驗項目,生動和立體地展現了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的壯闊歷程和輝煌成就。在這里,參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奇跡”是如何煉成的,深刻地感受到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
拓荒牛:
敢為人先,先行一步
展廳內,一尊老牛勾頭蹬腿將老樹根連根拔起的雕塑格外引人注意。這是拓荒牛雕塑的仿制件。拓荒牛雕塑由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雕刻而成,又被稱為孺子牛、開荒牛,是深圳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潘鶴曾在采訪中談及創作初衷,他說:“改革開放、搞特區建設,深圳特區從無到有,要求我們這一代人奮斗到底,雕塑一個‘開荒牛’最合適不過了。”40多年來,拓荒牛象征著的“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精神已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脈中。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新的長征。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強勁東風,在南海之濱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潮。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席卷全國。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堅決擁護黨中央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任后迅速領導全省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親自主持和推動廣東各條戰線撥亂反正,平反了一系列冤假錯案,極大地促進了干部群眾的思想解放,為廣東啟動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展廳內陳列著習仲勛當年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發言稿,他提出興辦出口加工區、推進改革開放的建議。發言稿修改圈閱痕跡明顯,一看便是反復思考、深思熟慮的產物。那是1979年4月,習仲勛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時提出:“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在四個現代化中先走一步”,“中央能給廣東更大的支持,同時多給地方處理問題的機動余地”,準備在深圳、珠海、汕頭辦“貿易合作區”這些請求得到了黨中央的支持。當聽說廣東提出建設“貿易合作區”的名稱還定不下來時,鄧小平說:“還是叫特區好,陜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創辦經濟特區。1980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同意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并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正式宣告經濟特區的誕生。率先創辦經濟特區,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廣東“摸著石頭過河”,邁出改革開放第一步,迅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綜合改革的試驗區和排頭兵,為國家制定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提供了寶貴經驗。
試驗田:
蛇口模式,敢闖敢試
1979年7月,深圳市蛇口工業區基礎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在填海建港的聲聲開山炮中,始于中國南海邊的“春天的故事”,拉開了序幕。蛇口響起的第一聲開山炮,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開山炮。展廳內“蛇口第一爆”的錄像留下了當時的珍貴畫面。
蛇口工業區是我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率先進行經濟和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打響改革開放“開山第一炮”后,喊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在展館內,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牌匾很是醒目,牌匾旁是一處模型場景,一群年輕男女匆忙騎著自行車前往蛇口工業區上班。這實際上是當時蛇口工業區的常見畫面。
改革開放之初,招商局工業區建設指揮部是向蠔民征集來的8棟平房,工作人員常常加班,晚上停電,就用發電機發電。就從這8棟平房出發,蛇口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蛇口工業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管”,開創了多項制度革新與觀念革新。為營造投資環境,蛇口建立微波通訊站、蛇口工業區變電站、深圳第一家五星級酒店、中國第一家由企業投資興辦、自負盈虧的港口等,這些建設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園區配套的最早雛形。
1981年底,深圳蛇口工業區打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這句體現了特區精神和改革開放愿望的口號被譽為“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極大地改變了國人的時間和效率觀。此后,興于蛇口的創新理念“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和“敢為天下先”,成為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時代強音,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塊帶有鮮明的歷史感和時代感的牌匾,烙上了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的印記,具有強烈的沖擊感和感染力。
著名的“蛇口模式”由此也形成——由一個企業獨立地開發、建設、經營、管理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并在經濟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上進行全方位配套改革,核心理念是企業充分發揮自主權,按照市場法則和經濟規律辦事,運用經濟手段管理經濟、搞活經濟。在成立的最初5年里,蛇口工業區便引來90多家企業和20多億港元的協議外資,首批來料加工廠達29個,為蛇口帶來了勃勃生機。
在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精神引領下,蛇口工業區孕育出一大批從蛇口創立并走向世界的重量級企業:中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南山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商業保險機構平安保險,全球最大的集裝箱制造企業中集集團,以及華為、中興等創新型企業。蛇口也因此被譽為“單位面積培育知名企業最多的地方”。
1984年1月26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后,揮筆題詞寫道“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幅鼓舞人心的題詞就陳放在展館內,充分肯定了經濟特區的發展和建設成就。此后,深圳在調整中不斷創新發展,沿著外向型經濟道路加速前進,成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排頭兵:
砥礪奮進,創造千項“全國第一”
在展館內,一張20世紀90年代初辦稅服務廳的照片充滿時代的印記。照片中,大廳內來來往往的辦稅人員站在窗口抱著文件袋排隊等候,稅務人員則積極提供稅務咨詢等服務,可見當時深圳經濟發展的活躍度。
如今,深圳的經濟發展依舊迅猛,辦稅服務廳早已變了模樣。得益于5G網絡、AI導稅、VR培訓和智能柜臺等一系列高科技的應用,納稅人繳費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貼心便利的智能化辦稅服務。
自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納稅人數量和稅收規模實現萬倍增長。深圳市稅務部門勇于創新,敢闖敢試,率先走出一條稅收信息化的道路。資料顯示,深圳稅務的信息化建設成效持續領跑全國。目前,深圳納稅人實現全程掌上辦、全程無紙化、全程線上交互,辦稅實現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辦理時長僅需3分鐘。“線下服務無死角,線上服務不打烊、定制服務廣覆蓋”的稅費服務新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展廳內還有許多經濟特區創辦之初的場景照片,與如今現代化、國際化的深圳形成鮮明對比。深圳用40多年時間創造一千多項“全國第一”,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才能走完的歷程,成為當之無愧的改革前沿陣地。
打破獎金分配“大鍋飯”,實施定額超產獎勵制度,當年深圳蛇口工業區首創的“4分錢獎金”制度,開啟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大幕。從工程招投標制度到干部人事制度,從勞動用工制度到城市居民住房制度……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響亮口號,到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深圳奇跡”被不斷書寫。
“經濟特區的滄桑巨變是一代又一代特區建設者拼搏奮斗干出來的……當年的蛇口開山炮聲猶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機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關于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
“闖”是深圳人的原始初心,是經濟特區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創”是深圳人的最強基因,是經濟特區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干”是深圳“拓荒牛”的真實寫照,是經濟特區的立身之本。時間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波瀾壯闊歷程。歷史接續看似巧合,卻自有其邏輯。
創新未有窮期,發展永無止境,深圳將繼續弘揚特區精神,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