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打造以廣深港為上游 的三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
“打造廣州、深圳、香港負責知識生產,深圳進行知識轉化,珠三角落地產品應用的‘三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深度融合創新鏈和產業鏈,促進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產學研一體化,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自立自強,助力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9月23日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從城市協同創新角度提出科技創新的新思路。
發揮“廣佛”“深港”輻射帶動作用
9月17日召開的廣州科技創新大會提出,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動科技創新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跨越,全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強市。
陳廣漢認為,城市協同創新是搶抓重大機遇的重要抓手。近年珠三角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日益加速,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等城市尤為突出。同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成為香港和澳門共識,特區政府推出系列科技創新人才和稅收政策。如果說過去的“前店后廠”模式是根據比較優勢實現區域分工和國際開放性接軌,那么如今核心理念依然奏效,協同發展還是珠三角的天然優勢和看家本事,廣州將進一步發揮牽頭引領作用。
他解釋說,“三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具體可看作是以珠三角東岸高科技產業為依托,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為核心,建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與產品開發相結合的一體化創新體系,打造中國“硅谷”,以珠三角九個城市為節點,承接核心城市的科技輻射和技術專業,建立環大灣區高科技產業帶。
他從城市分工角度分析說,珠三角東岸重點瞄準通訊設備、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產業帶,珠三角中部重點發展汽車、船舶、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產業,珠三角西岸則以海洋工程、光電裝備等為突破,努力成為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引領者。
在陳廣漢看來,隨著“廣州—佛山”“香港—深圳”兩個核心都市圈和發展極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澳門—珠海”核心城市和發展極地位同步提升和加強,“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有望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城市群,廣州也將在此過程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強市。
他進一步提出,廣州、深圳、香港面對人口密集、交通擁堵、環境承壓等“大城市病”,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產業和資源的互補與均衡是有效解決方式,實現了資源的協同,方能疏解功能聚集,阻止城市過度膨脹。
深度融合創新鏈和產業鏈
在具體實施層面,陳廣漢認為首要是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和產業相互支撐和協調發展,解決“卡脖子”問題,確保產業鏈安全。這也是廣州科技創新大會提出的其中一個部署重點。其中,在創新鏈中處于優勢的產業,應該盡快發展,比如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具有科研力量、市場潛力和產業基礎,廣州如能重點突破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物醫藥產業找到新的增長點和突破口,迅速引領產業做大做強。
陳廣漢表示,廣州本地高校和科研機構進一步、更深入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方面,仍然有提升空間。他建議廣東省和廣州圍繞應用型研究,以關鍵技術和關鍵產業環節為突破口,加大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精準激勵,引導科研力量進一步向國家重大需求、經濟發展主戰場聚集。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存在的科研轉化效率問題,上世紀60年代美國同樣存在。還是以生物醫藥為例,美國企業為了推動成果轉化,直接聘請科研專家擔任企業高管,讓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合理反映成經濟收益,培育了一大批“科技經紀人”,這個群體懂技術、懂市場、懂法律,又進一步加大了科研和市場的聯動,這種模式值得廣州參考。
同時,為了解決國內學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兩張皮”問題,要讓技術發明者擁有知識產權,并且有企業產權,有恒產才有恒心,才能支持下一步改革。
他總結說,舊金山能成為科技轉化平臺,硅谷能成為硅谷,因為有開放文化、冒險精神、包容態度、自由企業制度、移民政策等。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面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建立城市協同創新體系,打造制度環境、創新平臺、產業基礎,有望讓大灣區各個城市更加開放,有利激活創業者和創新者的激情。相信隨著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舉措鋪開,與兩個合作區緊密聯系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有望改變大灣區的創新格局。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