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景衛星圖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11座城市,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珠江入海口,映照出一個呼之欲出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輪廓。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里,5.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上聚集了8000多萬人口,2020年創造經濟總量11.5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面積,創造了全國九分之一的GDP;這里,擁有世界級的港口和機場群,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16億噸、機場旅客吞吐量超2.2億人次,相當于3分鐘駛出一艘萬噸巨輪、1分鐘起降一架客機……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拉開了國家層面推動大灣區建設的帷幕。“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們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謀劃,也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指出。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下,粵港澳三地攜手追夢,大灣區逐浪前行,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擘畫藍圖 領航定向
陳賢翰,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隨著大灣區建設啟動,他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港澳創業青年在大灣區創業的鼓勵,2017年來到廣州,與一群港澳青年共同創立了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短短數年,這里服務了8000多名逐夢大灣區的港澳青年,孵化了180多家港澳創業青年企業。
吸引陳賢翰和眾多港澳青年做出人生抉擇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的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宏偉藍圖。
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等國際一流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有何獨特魅力?它的發展空間廣闊,面積相當于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的總和;產業體系完備,粵港澳三地形成了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互補互促、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交通網絡密集,核心區高速公路密度高于其他灣區……但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也存在原始創新能力薄弱、要素流動不夠便捷等短板,亟待予以解決。
深謀遠慮,方能行穩致遠。2017年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大會議、重要場合對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為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開啟了全面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新篇章。
在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看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是粵港澳三地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也是廣東新時代必須切實承擔起的新使命。
2019年以來,廣東攜手港澳,緊緊圍繞《規劃綱要》提出的五大戰略定位和七項重點任務,推動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對標國際最高最好最優,協同港澳高起點、高水平抓好謀劃落實,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發揮粵港澳三地比較優勢,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4年砥礪奮進,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2020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比2017年增加1.4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廣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5.3萬家,比2017年增加近2萬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大灣區落地生根,結出了豐碩成果。
錨定創新 贏在未來
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
在剛剛舉辦的第130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上,一批孕育于大灣區的科技企業向世界“秀”出了硬核實力—
在深圳比亞迪展位,現象級爆款漢EV新能源汽車引來絡繹不絕的試乘者。憑借刀片電池等顛覆性技術成果,比亞迪把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牢牢握在中國人手中!
在廣州億航智能展位,一款雙座載人級自動駕駛飛行器驚艷全場。飛行足跡遍布亞歐美三大洲,億航引領著全球城市空中交通新行業。“我們將在科技創新上不斷努力,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億航智能控股首席戰略官徐華翔滿懷信心地說。
大灣區企業的強大信心,來自《規劃綱要》錨定的大灣區戰略定位之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將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大灣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加速構建開放融合的協同創新共同體,為灣區企業參與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后盾。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實現從“0”到“1”的創新突破。4年間,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粵澳橫琴科技創新極點“兩廊兩點”體系逐步搭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啟動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載體的打造,使大灣區戰略科技力量空前強化。
在鐘靈毓秀的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中國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投入運行后,全球頂尖科學家前往開展前沿課題研究成為“新常態”。“松山湖近幾年發生的變化,放在歐洲可能需要10年。”2019年加入散裂中子源團隊的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由衷地說。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完成全球課題500余項。“大科學裝置的虹吸效應持續顯現,有效支撐了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任陳延偉說。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的是形成產業原動力。4年來,粵港澳三地協力推進創新資源跨境流動,為科技成果邁向廣闊市場鋪就“高速路”。
目前,廣東已向港澳開放1萬多臺大型科學儀器,與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聯合實驗室,支持港澳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重大科技計劃,累計跨境撥付財政科研資金1.5億元。同時,三地探索形成“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港澳服務”的協同發展新模式,在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等領域培育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一國兩制” 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
今年9月8日15時,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正式開通。“刷一下證件,按一下指紋,一下就過關了。”首批入境的澳門旅客王女士興奮地說。自此,粵澳之間的距離開始以“秒”計算。
9月10日,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正式落地。“這讓港澳居民在理財上多了一個選擇。”香港創業者鄭伯渠說。從此,大灣區居民可以更靈活地配置家庭資產,享受跨境投資的便利。
大灣區啟動建設4年多,從跨境金融到跨境旅游,從跨境執業到跨境就學……粵港澳三地加速推進設施“硬聯通”、機制“軟聯通”、百姓“心聯通”,成為豐富“一國兩制”內涵最為生動的實踐。
每天清晨,“深港候鳥”“廣佛候鳥”“珠澳候鳥”們滿懷希望踏上通勤路。大灣區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1小時生活圈”就在眼前。“如今在灣區內任何一個城市,群眾都可以選擇軌道交通出行。”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李靜說。“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推進,大灣區高鐵里程已超過1200公里;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志性工程建成通車,從香港乘車前往珠海、澳門由3個小時縮短至半個小時,從香港乘高鐵去廣州僅需48分鐘。
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兩塊小小“試驗田”,邁出了粵港澳規則機制“軟聯通”的大探索。在前海,已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5萬家,推出制度創新成果645項,來自香港的稅務師等20多類人才可便利化執業;在橫琴,累計注冊澳資企業4578家,已有近千名來自港澳的導游、建筑專業人士等前往執業。而放眼整個大灣區,隨著商事規則銜接、職業資格互認的領域不斷拓展,“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制度差異正逐漸變為制度優勢。
通過一項“灣區通”工程的實施,廣東從大灣區民眾最關心的身邊事辦起,在住房、就業、教育、社保等民生領域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架起了“同心橋”。如今,廣東已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內地就業許可,事業單位首批1萬多個崗位面向港澳居民公開招考;建成12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至2020年底共孵化港澳項目698個。“希望以后到大灣區來就像回家一樣”,港澳青年的美好心愿在今天變為了現實。
“要用好總書記教導的‘危’與‘機’的辯證法,勇于開頂風船,善于化危為機,推動大灣區建設破浪前行、行穩致遠。”如廣東省委書記李希所說,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粵港澳大灣區這艘巨輪必將在新時期駛向新的輝煌。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