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前海合作區開發開放的機遇,在思考如何引進港資港企的同時,更積極地探索如何通過前海合作區平臺和香港“超級聯系人”市場媒介地位,更好地發揮香港優勢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
由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承辦的“前海擴區專題”高端學術沙龍近日舉行,來自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前海創新研究院、南山區發展和改革局、寶安區委政研室、寶安區發展研究中心和龍光集團戰略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推動《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簡稱“前海擴區方案”)落地,更快更好釋放前海合作區擴區紅利展開研討。
一、前海合作區擴容后蘊藏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與會專家指出,“前海擴區方案”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名義聯合印發,文件開宗明義提出“開發建設前海合作區是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增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具有重要意義”。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明確表示,前海擴區會為香港經濟提供更大的動力,并在隨后發布的2021年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藍圖。當前深港進一步合作發展的形勢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前海合作區發展也勢必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與會專家提出,擴大后的前海合作區將擁有更廣闊的政策應用場景。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新納入的大小南山片區特別是寶安片區擁有海港、空港、國際會展中心、海洋新城、高科技制造業等諸多應用場景。同時,新擴大的片區人口密度大,教育、醫療配套比較齊全,還可以為前海提供更多社會和民生應用場景。有專家認為,寶安是深圳的出口大區,前海的現代服務業對于推動寶安外向型企業走出去也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前海和寶安新擴片區有望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緊密關系。
二、前海合作區擴容后亟待理順和解決的若干問題
與會專家在研判前海合作區未來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的同時,還提出了前海擴區后需要理順和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與會專家指出,現階段前海合作區仍然存在“企業獲得感不足”等問題,下一步核心是要回應“香港所需,企業所需”的關鍵問題。有專家反映,港資港企在前海合作區存在參與度有待提,不過深圳市政府已經明確到2025年,向港資新出讓產業土地面積占比不少于1/3。有專家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有些新納入前海合作區的企業反映現有政策暫時無法惠及企業或者是找不到場景落地。下一步應系統梳理前海現有的政策,看看哪些新政策新舉措能夠迅速在南山區和寶安區轉化落地,并積極推動前海自貿片區政策延伸至前海合作區全域范圍。
與會專家認為,前海合作區與南山區、寶安區還存在亟待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形成強大工作合力的問題。一方面,在實踐中或多或少存在經濟區與行政區財權、事權不完全匹配的問題。有專家指出,一定要避免把前海擴區帶來的制度創新優勢變成經濟區和行政區制度摩擦的劣勢,絕不能因為事權、財權的劃分問題削弱了各方工作積極性。也有專家認為,社會各界應積極關注前海合作區擴容的底層邏輯,必須兼顧政治考量和經濟考量,共同把前海打造成為豐富“一國兩制”的典型范例和試驗場。另一方面,前海法定機構本身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深水區,有待在設立具有決策權的理事會等方面做出實質性的突破探索。前海在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和做大經濟增量方面也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例如前海合作區建成與香港規則相銜接的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讓不同法系和跨境的法律規則在前海有一個銜接處,將對跨國公司產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推動前海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針對前海現階段存在的一些難點痛點問題,專家們一致認為,各方應共同聚焦在將前海打造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利用前海一流的國際營商環境來吸引資金、吸引人才、吸引項目,做大經濟增量。據此,專家們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
一是圍繞“香港所需、深圳所能、灣區所向”,準確把握前海合作區開發開放的機遇,在思考如何引進港資港企的同時,更積極地探索如何通過前海合作區平臺和香港“超級聯系人”市場媒介地位,更好地發揮香港優勢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
二是借鑒東京灣區京濱京葉產業創新帶發展經驗,支持前海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在合作區布局工業設計、工業互聯網、數字創意、服務型制造等新產業新業態,著力推動前海現代服務業和新片區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為深圳守住工業用地紅線、鞏固制造業強市地位貢獻力量。
三是對標上海,將保稅、港口、機場等重點區域整合到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做法,推動前海政策優勢與機場集團、港口集團和高科技產業優勢互補,爭取更多國家級和省級政策資源投放,積極在寶安打造一個“深圳臨空新片區”。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