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建黨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深圳奮力在新的趕考路上跑出“加速度”,以實干業績爭創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佳示范,迎接明年召開的黨的二十大。
今日起,本報推出一組年終特稿,記錄一年來深圳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奮斗足印,展現這座城市創造“新的更大奇跡”的澎湃動能。敬請垂注。
深圳暖冬,前海石旁,一片綠意。“灣區之光”摩天輪映襯下的新前海,生機盎然。
9年前的今天,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視察,第一站就來到前海,向世界發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最強音。他深情寄語前海:“精耕細作,精雕細琢,一年一個樣,一張白紙,從零開始,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
聲聲囑托,殷殷期望。深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推進前海開發開放的戰略意圖,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再現經濟特區初創時激情燃燒、干事創業的景象,已在前海這片白紙上,畫出一幅最美的圖畫。
站在新起點,舞臺更寬廣。前海,這一最濃縮最精華的核心引擎,正在強勁搏動。今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正式發布。前海緊抓“擴區”和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機遇,全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深港合作“橋頭堡”
“對我們這些香港青年來說,前海是適合創業的好地方,這里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正在忙碌的香港青年鄭卓斌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
正如鄭卓斌所言,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堅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加大與香港的合作,進行制度創新和規則銜接,多層次多方面不斷地為港澳青年發展搭臺架梯。
據悉,前海積極對接港大、港中大等香港高校落戶創新創業載體。同時實施“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計劃”,為港澳青年實習就業、創新創業提供平臺、崗位,以及配套扶持資金、住房保障。
“前海,不僅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還有著豐富的人才資源,這里已經形成港人、港味、港服務的獨特環境,非常適合港人北上創業就業。”與眾多在前海創業的香港人一樣,香港電競人林梓文在前海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來到前海追夢。目前,前海累計拓展青年創業空間至12萬平方米,新增孵化創業團隊81家,累計孵化香港團隊266家。
“《前海方案》以及相關利好政策的接連出爐,給在大灣區發展的港人港企帶來巨大鼓舞和新的希望。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港產業融合隨之提速,未來港人共享大灣區生活成為一種常態。”林梓文說。
前海正在建設中的“兩城六區一園一場六鎮雙港”,預計新增約60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將為港人港企融入大灣區提供更多空間。
“擴區”后,前海堅持深度對接香港所需,繼續面向香港企業出讓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土地。
目前,前海已成為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區域之一,在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橋頭堡”作用。今年1-10月,前海合作區實際利用港資39.9億美元,占全市近50%,同比增長20.7%;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以上的港企累計達2456家。
改革創新試驗平臺
改革創新帶來的紅利,讓創業青年劉柏林備受鼓舞。
他說,前海提供的租金補貼、人才公寓、創業資助等諸多優惠政策,減輕了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的壓力和負擔。
“前海經常開展財務、稅務、法務等方面的講座,幫助創業港青盡快適應內地法律和財稅制度。”如今,劉柏林所在的前海隨身寶(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多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
改革創新,構建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這正是前海的吸引力所在。
前海研究制定前海合作區投資者保護條例,創建信用經濟試驗區,推進以信用體系為基礎的市場化改革創新;推進與港澳跨境政務服務便利化,研究加強在交通、通信、信息、支付等領域與港澳標準和規則銜接。
事實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也是前海的使命所在。數據顯示,在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法治創新、人才管理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前海累計推出685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在全國復制推廣65項。
制度創新釋放出強大的生產力,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加速集聚前海。新興產業注冊企業已累計達3.15萬家。
改革不停頓。前不久,前海大手筆落實《前海方案》,系列政策提出設立多項專項資金,支持前海合作區人才發展、產業集聚、金融發展,突出“擴區”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重點,政策含金量十足,以期用好“擴區”的“新空間”,釋放政策的“新紅利”,打造營商環境“新優勢”。
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2.52萬個集裝箱、價值191.27億元的貨物通過海運集拼分撥至全球;累計7.54萬噸、價值477.87億元的貨物在這里登機;1096.2億元的貨物,在這里的綜合保稅區實現進出口……
這組亮眼的數據,是前海今年前3季度的外貿成績單,折射出外貿韌性十足、穩中提質,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日益凸顯。
這得益于前海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前海啟動“一帶一路”貿易組合樞紐港,會同白俄羅斯中白工業園等建設特殊經濟區自由貿易創新聯盟;深圳海關牽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組合港航線達到10條,進出口物流時長由過去5-7天壓縮至2天,節省企業物流成本超30%;媽灣智慧港正式開港,成為大灣區首個5G智慧港。
更重要的是,前海合作區落實《前海方案》,不斷增強前海金融開放窗口功能,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
據悉,前海深化“六個跨境”改革,FT自由貿易賬戶落地以來,資金流動超過1314億元;啟動建設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簽約入駐瑞銀、法國安盛等145家金融機構,1/3為港資、外資機構;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先后上線天然氣等8個交易品種;深圳20家“跨境理財通”試點銀行中12家在前海落地首單業務。
前海法院創新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前海“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訴調對接中心聘任外籍和港澳地區特邀調解員16名,受理案件2.6萬件。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聘任來自港澳地區的仲裁員149名,成功調解商事糾紛案件超600件。
釋放擴區規模效應
開風氣之先、領時代風潮。從“開山第一炮”的“蛇口精神”到敢為天下先的“前海模式”,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憑著開拓創新,前海一次次突破增長極限,一次次突破發展高度,一次次刷新城市天際線。
目前,華潤萬象前海、卓越INTOWN等優質商圈項目相繼開業,山姆前海旗艦店、前海泰康國際醫院、哈羅禮德民辦學校等相繼落戶前海。
“精耕細作、精雕細琢”的前海,正成為國際化城市新中心。事實上,前海以世界眼光,瞄準國際一流水準,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打造融合山、海、林、城、島、港、灣的世界上獨具特色的灣區城市新中心。
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設,既有地標建筑,又有“新基建”。“北方集中供暖,南方集中供冷。”前海計劃建設10座供冷站,供冷面積達40萬冷噸,服務面積1900萬平方米。目前10號供冷站已在媽灣片區服務101萬平方米、2號供冷站在桂灣片區服務210萬平方米。供冷站實現了全年365天、24小時不間斷供冷。
“前海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建設全球最大的城市級區域集中供冷系統,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前海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建平說,前海區域集中供冷經驗模式已成功走出前海,服務大灣區。
前海交通布局不斷優化。“擴區”后,前海擁有1個國際機場、2個鐵路站點、7個港口碼頭、5個開放口岸,海陸空鐵齊備,交通內聯外暢。
空港經濟,是前海一張新名片。今年前10月,深圳機場國際和地區航空貨物吞吐量52.6萬噸,同比增長30.1%。不僅如此,作為深圳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重要民生工程,深圳機場衛星廳今日啟用,加之正在建設中的機場三跑道、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將助力前海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前海潮涌起,東風正當時。站在新起點上,前海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全面落實前海總體規劃和開發開放政策,在新時代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在新征程上演繹更精彩的新篇章。
來源:讀特客戶端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吳德群 張智偉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