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奮勇向前。2021年,廣東金融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持續推動金融改革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水平,精準有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堅決守住了金融安全底線。
數據表明,廣東正加速從金融大省向金融強省邁進——預計2021年全年金融業增加值首破萬億元。今年1—11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超3.1萬億元,占全國的1/8;新增貸款2.4萬億元,占全國新增信貸的1/9;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過萬億元,占全國的1/6。
廣東以重點平臺建設引領金融創新、以金融創新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以民為本打造區域特色金融創新,金融創新理念和模式層出不窮,為金融業總體規模、綜合實力、國際影響進一步增強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重點平臺建設引領金融創新
揚鞭奮進大灣區,乘風破浪正當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發展現代金融體系、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賦予了廣東金融創新的政策紅利。廣東全省金融系統馳而不息,加快金融強省建設步伐、加速推進國際金融樞紐建設。2021年,廣東全面落實金融支持大灣區建設的“30條意見”和80條措施,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促進大灣區內金融要素更有效配置——廣東落地廣期所、推進深交所注冊制改革,以重點平臺建設為抓手,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推動金融開放邁向更高水平。
得益于大灣區之內的金融主體不斷創新,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創新已經多點開花、亮點紛呈。目前,廣東已形成從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到廣東自貿試驗區,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多層次、多梯度”的金融開放大格局。
與此同時,聯動粵港澳三地金融市場的“金融通道”正逐步打開,跨境資本融通渠道更加順暢。
2021年,廣東開展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有效擴大“深港通”交易標的和基金互認范圍,推出“跨境理財通”試點,擴大合格境內投資者跨境投資(QDLP)試點,并將QDLP試點審批權限向廣州、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地下放。
與此同時,廣東進一步便利港澳金融機構準入。大幅簡化大灣區銀行保險業機構設立準入程序,將分支機構設立等一批審批事項轉為備案事項,推動設立“港澳保險售后服務中心”,探索跨境金融服務新模式。
“粵港澳金融合作已進入深水區,需要由點及面、串珠成鏈,推動粵港澳金融的開放轉向更加注重首創性探索、集成性創新、并率先能與國際高標準規則融合對接的制度型開放,這也是建設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應有之義。”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童士清在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上表示。
以創新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金融創新是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催化劑”和“加速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服務實體經濟是廣東金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21年8月24日9時30分,伴隨著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大廳的清脆鐘響,首批創業板注冊制企業開市交易。“我們是資本市場改革的受益者。”蒙泰高新是首批18家企業之一,其董事長郭清海如是表示。
窺一斑而見全豹。今年,廣東有序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務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質效。
例如,廣東開展科創金融試驗試點。申報國家級廣深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制定金融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工作方案,建立科創金融服務基地,引入金融機構對接“孵化器”“加速器”。圍繞產業鏈延鏈、補鏈與企業轉型升級融資需求,開展供應鏈融資試點。
截至11月末,廣東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率為48.8%,貸款余額1723億元,比年初增長25.9%;高新技術企業獲貸率為54.1%,貸款余額1.38萬億元,比年初增長20.1%;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貸款獲貸率為74.4%,貸款余額249億元,比年初增長43.0%,比各項貸款增速高30.6個百分點。
對于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廣東金融都能拿出創新方案。
當前,科技滲透于金融的每個“細胞”,改變著傳統金融業務的DNA。作為金融科技“重鎮”之一,廣東正以蓬勃向上、銳意進取的金融科技創新,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推向更高層次。例如面對產業鏈末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老問題,廣州銀行推出“廣融鏈N+N-付款保函-應收賬款融資”業務,運用區塊鏈、大數據、支付清分等金融科技手段,推動傳統產業金融與金融科技的結合,實現核心企業與銀行信用沿產業鏈傳導,為供應鏈上游多級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表內表外多渠道應收賬款融資服務。
“在廣東,我們看到各金融主體,運用數字金融思維,通過金融科技創新,精準施策,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既反映了非常高的專業水準,也體現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責任擔當。”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表示。
廣東金融還不斷創新普惠金融手段,服務小微主體提升質效。
“這筆錢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惠州某電子公司負責人在申請到國開行廣東分行通過惠州農商行發放的轉貸款后感慨萬千。在企業面臨抵押物不足,難以獲得銀行貸款支持的情況下,惠州農商行向企業推薦了針對仲愷高新區內科創企業的信用貸,并用國開行廣東分行500萬元低成本轉貸款資金對接該筆貸款。
今年以來,廣東對接央行支小再貸款,設立首貸續貸中心與金融綜合服務基地,指導地方法人銀行匹配專屬貸款。深化銀擔體系聯動,設立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貼息專項資金,對小微企業擔保給予降費補助。
廣東金融學院副校長易行健認為,廣東以金融創新為中小微企業紓困,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撐。
截至11月末,廣東省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2.70萬億元,同比增長31.3%,貸款戶數達250.6萬戶,比上年同期增加64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4839億元,同比增長24.1%,貸款戶數99.5萬戶,比上年同期增加36.1萬戶。
以民為本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11月11日,全國首筆“綠色碳鏈通”業務在TCL科技財務公司成功落地,這是廣東依托“企業碳賬戶”+“供應鏈金融”創新推出的融資業務。
這是探索綠色金融發展路徑、創新金融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縮影。今年,廣東建立由分管副省長牽頭的綠色金融改革領導小組,設立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專責小組,研究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
在綠色金融領域,廣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廣州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連續三年考核全國第一,深圳出臺國內首個地方綠色金融發展條例,非金融企業赴港澳綠色債券首發成功,粵港澳大灣區內8個地市13家法人銀行機構率先啟動環境信息披露試點。截至10月末,全省綠色貸款余額近1.3萬億元,同比增長超41%。
金融創新不僅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效率,還使推動金融資源區域調配能力更加均衡。今年以來,廣東持續優化粵東粵西粵北金融生態,增強金融“造血”能力。
記者了解到,廣東以推動農信社改制化險為契機,支持汕頭、湛江等粵東粵西粵北地市制定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加強打擊惡意“逃廢債”,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扶持地方支柱產業,優化民生金融服務,增強金融“造血”功能。
截至11月底,粵西、粵北地區信貸增速分別為12.5%、9.8%。1-11月,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共有7個地市15家企業實現直接融資近190億元,同比增長超90%,為10年來新高。
秉持著“金融創新為民”的理念,廣東金融還創新持續發力民生領域,為粵港澳大灣區居民“衣食住行”提供有力支撐。
例如,針對港珠澳大橋跨境車輛保險服務的現實需求,同時配合跨境車輛保險“等效先認”政策落地,太平財險廣東分公司首創“一地投保三地出單”“一地承保三地通賠”便捷承保理賠服務,創新開發“大灣區跨境車險承保系統”,為上萬名跨境車用戶提供車輛保險保障。
記者了解到,廣東推出港澳居民跨境繳費、便利開立內地賬戶和跨境保險等惠民措施,促進港澳“人心回歸”。這些金融措施有力提升了跨境資本融通能力和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影響力,人民幣成為大灣區第一結算貨幣,跨境收支兩年復合增長率達20%。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