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風勁潮涌。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粵港澳大灣區被置于更宏大的敘事中, 發展從此邁入新階段。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深圳,則是這一戰略棋局上的重要落子。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對深圳的殷殷囑托言猶在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p>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深圳“引擎”動能澎湃:地區生產總值躍上3萬億新臺階,綜合改革試點40條首批授權事項大部分落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累計超過2萬家,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全面深化,685項制度創新成果已經推出,《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蟬聯全球第二位……
堅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以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總牽引、總要求,深圳深入對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深圳所能,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大灣區不斷加快硬、軟聯通,不斷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新路徑,不斷向制度創新和改革開放新高地邁進,不斷豐富“一國兩制”事業新實踐。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首階段目標驗收之年。規劃描繪的灣區樣貌已近在眼前: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今天,我們通過8個關鍵詞看深圳推進大灣區建設成效;展望可期待的未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將矗立在南海之畔。
關鍵詞1
擴大開放:以前海“擴區”為支點
2021年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公開發布,為這個“特區中的特區”賦予更大的機遇和使命。
從14.92平方公里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前海方案》擴展的不僅是前海的面積,更是前海的發展空間??臻g擴大后,前海合作區海陸空鐵齊備,具備了空港樞紐、海港樞紐、會展商務、現代服務等國際灣區核心發展要素,裝上了更為強勁的動力引擎,釋放出了強大的規模效應,前海成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和加快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
一系列支持措施隨后接踵而來。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支持和保障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的意見》,為前海合作區改革開放提供優質、高效、精準的司法服務與保障?!胺e極推動深圳前海等區域重大戰略平臺綠色發展”“支持前海優化市場準入規則”“支持前海合作區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區”……在廣東省多個“十四五”專項規劃中前海元素不斷出現。
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在這樣的機遇和使命中前海乘勢而上,切實發揮好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大平臺作用。
深港合作方面,稅務師、建筑師、導游等16類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僅需備案即可執業,“前海港澳e站通”首批網點在港澳落地,提供223項服務事項,實現港澳投資者“足不出港澳”“一站式”辦理前海政務服務;
改革創新方面,前海合作區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685項,其中6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推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建設,加快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對外開放方面,前海啟動“一帶一路”貿易組合樞紐港,并啟動建設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簽約入駐金融機構1/3為港資、外資機構。
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自貿試驗區和深港合作區“五區”疊加,前海正在多重國家戰略的交匯地乘風破浪。
關鍵詞2
創新機制:設立“深港合作專班”
2021年9月6日,深港高層會晤暨深港合作會議在深圳舉行。建立于2004年的深港合作會議機制,首次以深圳市委書記和特區行政長官參與的高層會晤暨合作會議形式進行。
這次活動,雙方圍繞科技創新、高等教育、國際仲裁等領域簽署4份合作協議,還舉行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港聯合辦公室、前海港澳e站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臺香港機構進駐4個合作項目啟動儀式。
深港愈發緊密的合作離不開深圳聯動香港設立的“深港合作專班”。截至2021年底,已推進深港合作19個工作專班、35項具體任務,深方26個部門、港方13個政策局全程參與,全力推動重點合作事項落地見效,其中28項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與此同時,深澳兩地也在合作專班運行機制下不斷深化合作?!吧畎暮献鲗0唷币巡渴鹜七M7個工作專班。
關鍵詞3
科創高地: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中央賦予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要使命之一。
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深圳在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將實現這一發展目標的期限定在2025年。
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正在這座創新之城拔地而起。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組建的3萬余平米國際量子研究院實現建設運營,國內自主研發的加速電壓為30kV專業級場發射電子束刻蝕機樣機第一代實驗室樣機攻克了國內量子科技領域的一道“卡脖子”難題;
在光明科學城的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土建部分已全面封頂;
位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的鵬城實驗室石壁龍園區一期工程已正式全面進場施工……
目前,深圳已有基礎研究機構12家、諾獎實驗室1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各級各類創新載體2746個。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這條推廣至全國的“深圳經驗”也在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實踐。
科技創新依賴于一整套生態系統,而非單打獨斗,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恰好具備著創新生態鏈相互補充的優勢。山水相接、各領風騷的深圳和香港不僅互補互促,更是強強聯手。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是兩地強強聯手的“縮影”。2021年河套的科技創新合作按下“快進鍵”,《關于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建設的合作安排》正式簽署,首個深港“聯合政策包”已推出,首個深港雙方聯合辦公場所正式啟用,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已落戶。近三年,具有港澳背景的創新創業團隊從69人增至561人,增加約7.2倍。
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深圳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全市600余萬人才中科技人才超200萬人。
人才聚集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去年,深圳市人民政府與香港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擬在深圳設立港大校園。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設立大學研究院,累計在深設立科研機構82家,建設創新載體56個、孵化企業240家。而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與港大、港科大等合作,已累計設立500多家科技企業。
關鍵詞4
軟聯通: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去年6月,GoGBA(灣區經貿通)一站式平臺啟用和香港貿發局大灣區服務中心揭牌儀式在深港兩地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同時舉行。GoGBA這一涵蓋大灣區市場及政策信息、咨詢服務及培訓,以及企業推廣、拓展和對接服務的平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希望,它可以成為香港企業開拓大灣區商機的“百寶袋”。
越來越多國內外人才和企業希望搭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這趟“高速列車”。然而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法域和關稅區、流通三種貨幣”這種在國際上都沒有先例的條件下,如何實現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關鍵所在。
今年1月,《關于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重磅發布,提出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牽引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改革開放。
如今,接軌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營商環境正在加速形成。借鑒港澳知識產權制度經驗出臺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加強了深港澳三地知識產權執法協作;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印發實施,明確11個領域境外專業人才執業便利具體舉措;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創新聯盟正式揭牌成立,探索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互認機制。
去年,《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實施,參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作出全面規范。深圳還發布營商環境4.0改革政策,提出了222項改革任務。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去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印發《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見》,深圳加快推進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設,出臺了五年實施方案,充分發揮法治在推動改革、引領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窗口”和“名片”。
人民幣國際化也在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中不斷探索向前。在2021年3月正式啟動的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中,深圳傳音控股成為全國首家試點企業;深圳在全國率先面向香港居民開展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測試;在香港發行全國首個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50億元。
體制機制的“軟聯通”讓人員、資金、貨物、信息等要素高效流通,深港澳市場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
關鍵詞5
硬聯通: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
深圳作為樞紐型城市的功能不斷強化,“海陸空鐵”多維聯通,讓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時空距離越來越近,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
《關于加快深圳市航空貨運發展的工作方案》印發實施,推動加快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已開通香港、澳門跨境直升機服務;
深圳獲評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蛇口游輪母港已設置跨境直升機停機坪,深港引航互認加快推進,符合港方要求的20名深方引航員已向香港海事處申請香港一級領航員資質證書;
皇崗口岸重建加快施工,臨時旅檢場地已具備全面開通條件,羅湖口岸、沙頭角口岸改造升級前期工作有序推進,蓮塘口岸初步建成全天候、連續的船舶動態監測監控以及巡邏艇現場監管的立體監管系統,完成邊檢“快速通”升級改造;
贛深高鐵建成通車,穗莞深城際深圳機場至前海段工程、深惠城際及大鵬支線、深大城際、深莞增城際持續推進,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已完成東人工島筑島和西人工島主線隧道主體結構,伶仃洋大橋先導索日前順利過江,大橋東西主塔成功“牽手”。截至2021年底,高快速路里程突破600公里。
2021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試點,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復函中要求深圳推動跨界引領發展、跨區域一體發展、跨領域協調發展、跨前沿技術融合發展。深圳將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高質量服務,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網絡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溢出效應,從而推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深港合作的高質量發展,增強深圳核心引擎功能。
“硬聯通”的提速,成為助推深圳振翅高飛的羽翼。深圳外貿潛力不斷釋放,2021年深圳貨物貿易進出口3.54萬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規模連續29年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
關鍵詞6
創新創業:便利港澳居民來深發展
“我的想法很簡單,哪里有機會就去哪里?!边@是通過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加入騰訊的香港青年王肇聰選擇深圳的理由。
機會、機遇、發展……越來越多港澳青年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無限潛力,北上逐夢。
而深圳總有滿滿誠意支撐這些前來追夢的青年。
渴望來深尋求工作機會。深圳積極配合香港特區政府實施“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共有超410家企業提供3500個崗位,530名香港大學生入職深圳的用人單位。自2020年底起,深圳定向招錄的港澳籍公務員已有10人陸續入職,在2022年服務“雙區”建設專項招錄公務員中,深圳再次設置了5個定向港澳選拔職位。
希望來深創新創業。自2013年6月第1個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揭牌以來,深圳已建設15家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其中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累計孵化項目182個,其中港澳項目54個。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截至2021年已累計孵化團隊555家,其中港澳臺及國際團隊314家,2021年新引進的87家團隊中超八成是港澳臺及國際創業團隊。
就業創業外,深港澳在教育、醫療、文體等各方面的合作都在跑出“融合加速度”。
公共服務享受“市民待遇”。深圳公安民生警務平臺可實現來往內地通行證業務換補發等29項業務“一站式辦理”,深港跨境社保服務通將社保辦理線下服務渠道跨境延伸至香港地區,人才園行政服務大廳及各社保服務大廳均開設“灣區服務專窗”。
教育選擇更加多元。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正式開學,2021年新締結35對深港澳姊妹學校,總數增至346對,與香港職業訓練局共建“粵港澳特色職業教育園區”。
醫療衛生服務更加國際化?!案郯乃幮低ā闭咴?a href="http://www.shtdsfj.cn/" target="_blank" title="深圳">深圳正式落地,13款急需進口藥品和3款急需進口醫療器械在港大深圳醫院投入臨床使用,共開設12家港資獨資合資醫療機構和1家香港名醫診療中心,348名港澳醫師獲內地醫師執業資格。
加速融入內地發展,港澳居民在深的體會不僅限于“來了就是深圳人”,更是“大家都是灣區人”;是“參與者”,更是“責任者”。
關鍵詞7
規劃銜接:對接香港新發展策略
2021年10月,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透露,香港特區政府將在香港北部建設一個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配合深港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林鄭月娥此后在多個場合積極宣傳推介這一策略。
2022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給出了“深圳任務”: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間。
2021年底召開的深圳市委七屆三次全會已對此作出部署: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和“雙城三圈”發展策略,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努力打造國家級深港合作新平臺。推動港深西部鐵路、前海口岸等規劃建設,加快皇崗口岸重建。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認為,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將使“深港口岸經濟帶”成為發展的新風口。
事實上,作為深港合作的重大平臺,深港口岸經濟帶已經納入了國家和廣東的大灣區建設年度重點工作,以及省、市“十四五”規劃建議。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形成空間統籌、結構優化、錯位協同的口岸經濟發展格局”。
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也寫在了深圳多個區2022年發展計劃中。南山區提出,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加強與香港洪水橋新發展區交流合作。羅湖區提出,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推動港東鐵北延、港車北上。福田區、鹽田區也提到了與其密切相關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及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建設。
關鍵詞8
輻射帶動:融入“一核一帶一區”
去年2月,廣州官方確認廣州地鐵22號線將延伸至深圳,12月,廣深實現了地鐵乘車碼互聯互通。僅從地鐵這一個側面便不難看出,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雙核心城市的廣州和深圳聯系愈發緊密。
堅持極點帶動、軸帶支撐、輻射周邊,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的空間布局。深圳不僅需要聯手香港講好“雙城故事”,更要與廣東省的另外8座灣區內地城市一道,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
廣深“雙城聯動、比翼雙飛”持續推進,雙方共同參與共建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群和深廣高端醫療器械集群,聯合共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與此同時,深圳向西將西協戰略與珠江西岸城市發展戰略對接,向東深圳汕頭協同創新科技園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向北強化與韶關、梅州等城市生態型產業合作……
深圳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也是“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的主引擎?;鹆θ_,只為攜手灣區各城劈波斬浪,繼續揚帆起航。
來源:深圳特區報
記者:寧若鴻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