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三年來,依托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重大合作平臺,粵港澳三地在協同創新、產業協作、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加速步入融合發展新階段。
前海,作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的重大平臺,累計注冊港資企業達1.18萬家,實際利用港資占前海實際利用外資的93.2%。去年以來,站在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前海在商事審判領域先行先試,推進港籍陪審員制度,探索實施港澳法律專家線上出庭提供法律查明協助,推動與香港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今年初,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正式啟用,目前已有涉及司法、仲裁、調解等方面70多家機構入駐。
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律師 施智煜:前海這邊港資企業多,現在國際法務區的成立,構建起了一個全方位的法律服務生態鏈,我們三地的法律同仁可以在這里探索涉港涉澳和國際法律服務的新模式。
三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不斷加強,努力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6萬家,啟動超30個粵港和粵澳科技合作資助項目,推動國家中藥新藥技術創新中心落地橫琴。
在珠海橫琴的一家澳門中醫藥企業的生產車間內,這里搭建起國內首條全自動現代中藥無人生產線,日投料達五噸。如今,企業所在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已匯聚澳門、香港和內地醫藥企業220家,逐漸形成中醫藥產業的集聚效應。
分子態(珠海橫琴)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 蔡鵬東:我們落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對于我們來說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不管是政策扶持還是產業培育、用地保障以及人才支撐等方面都給我們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關于“對澳門研制符合規定的新藥實施優先審評審批”這方面我們更是充滿期待。
依托前海、橫琴兩個合作區,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主干架的區域創新格局初步形成。廣州實驗室掛牌啟動,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裝置正式開工建設,“鵬城云腦Ⅱ”重大科學設施正式上線運行,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運行順利,服務超220項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實驗,涵蓋超導材料、新型儲氫材料等多個領域,科研基礎設施等開放共享水平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邁進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加快“硬聯通”“軟聯通” 促進互聯互通
三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取得一系列成果,以基礎設施對接的“硬聯通”和制度規則銜接的“軟聯通”,正在不斷加快、加深,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
就在幾天前,在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的建設現場,伶仃洋大橋先導索順利過江,大橋東西主塔實現成功“牽手”。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預計將于2024年建成通車。它將與港珠澳大橋、黃茅海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打造。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一級巡視員 王富民:《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灣區城市之間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強化,粵港澳三地不斷深化交通基礎設施的合作。接下來,我們將著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一體化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形成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民生項目——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也已經建設過半,有望于2023年底建成通水。屆時將有效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生活生產缺水問題,并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多水源保障體系。
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在加快,制度規則銜接的“軟聯通”也在不斷深化。最近,在位于廣州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財務人員剛剛完成一筆向香港科技大學劃撥的科研資金,數額達3800萬元,用于廣東省級科研項目的研究。這筆資金其實來自廣州市、區兩級財政,三年來已累計撥付7次,合計金額超過1.19億元,這是大灣區第一筆、也是目前為止數額最多的一筆跨境撥付科研資金。過去,受制度制約,科研資金無法直接跨境使用,而如今,資金劃撥已常態化、高效率運作,這令大灣區科研機構之間的融合更為緊密。
廣州市南沙區科技局局長 鐘偉彬:南沙區打通了科研資金跨境撥付的通道,實現了將廣東省、市、區財政科研資金直接撥付至港澳兩地牽頭或參與的單位。通過這種嘗試,進一步促進了灣區內部規則銜接,也進一步增強了港澳的高校、科研機構參與我們廣東省、廣州市和南沙區科技計劃項目的積極性。
充分考慮粵港澳三地的實際情況,今年1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宣布已制定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等23個領域共70項首批“灣區標準”,未來將以“一個灣區,一個標準,一次檢測,一次認證,灣區通行”為目標,不斷促進大灣區內各行業的融通。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 麥教猛:70項標準都是由粵港澳三地根據市場需求提出,也是由三地技術實力較強、影響力較大的社會團體、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研制的。通過標準制定“軟聯通” 帶動基礎設施“硬聯通”,實現灣區的互聯互通。
多措并舉 助力港澳人士融入灣區生活
三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打造宜居宜業生活圈,惠及民眾的諸多政策,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求學、就業、創業,他們在內地的教育、住房、養老、社保等需求進一步獲得便利保障。
數據顯示,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已達27.5萬人次,社保卡持卡人數達19.54萬人。就在2021年底,廣州出臺了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管理辦法,在廣州靈活就業的港澳人士也被納入其中。
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主任 馮衛:實現了港澳同胞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政策全覆蓋。他們在廣州就業、創業,享有與內地市民使用公積金租房或買房同等的政策紅利。
截至目前,已有近5000名港澳人士在廣州繳存公積金,近1000人使用公積金購房或租房。
香港青年 陳思思:之前我在廣州是租房的,生活壓力也比較大,自從我用公積金貸款買房之后,生活壓力比較小,工作和生活都沒有后顧之憂。
為了給港澳子弟提供教育便利,廣州南沙區推出多項舉措,助力港澳學生融入灣區生活。
南沙區教育局四級調研員 黃汐:我們率先在區屬的廣外附屬學校等一批學校開設了港澳子弟班,為港澳人士在南沙接受基礎教育提供便利條件。隨著港澳人士在內地的融合交流日趨頻密,我們也面向港澳人士子女啟動了港人子弟學校的建設,港人子弟學校重點服務港澳社區、大灣區港澳戶籍和外籍人員子女的入學需求。提供從小學到高中的完整教育體系,與香港本地實現學制、課程和入讀服務的無縫對接,為港澳籍子女在南沙接受教育提供便利條件。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