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服從前面往后套,繩子系緊了;防護面罩要先把兩邊的保護膜撕掉,要不然視野不好;口罩請換我們這里的N95……”4月18日,在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的庫房里,深創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跨境貿易物流監管中心的老梁正忙著幫來客換上防護裝備。
“看,這些都是全球各國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下單購買的中國商品。這些包裹來自珠三角各地甚至長三角地區,在我們這邊主要是完成清關手續,然后再轉運到香港,大部分走航空貨運,小部分上遠洋貨輪。”深創建副總經理夏林指揮工作人員打開一輛集裝箱貨車的倉門,堆積如山的各種包裹映入眼簾。
在海關關員的監管下,裝卸工人迅速將集裝箱左側的包裹搬到車外,并按照關員指令要求,把包裹放到查驗分揀線的傳送帶上,逐個通過X光機。海關關員則在旁邊的操作室里,緊盯屏幕進行包裹查驗,整個流程高效快捷。這套查驗設備,不僅能將包裹內物品的形狀看得清清楚楚,不同材質還會顯示不同顏色,什么違禁品都難逃它的火眼金睛。
“公司這兩年發展迅速,天時地利人和我們都占了。國家重視跨境電商業務,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在全球廣受歡迎;我們這個園區毗鄰香港,貨柜車出了保稅區經深圳灣口岸最多一個半小時就能到香港機場;前海管理局對企業很支持,海關部門的服務也非常周到。”年輕的深創建董事長吳海波談到公司發展時信心滿滿。
春節過后,香港第五波疫情突然加重。吳海波發現,原本像走馬燈一樣來園區的香港貨柜車逐漸變少。很快,深圳灣口岸的通關政策發生變化,香港貨柜車不能直達貨場,而是要在指定地點與內地貨車進行接駁。一卸一裝,耗時費力。
電商電商,速度至上。大批跨境電商的出口貨物之所以要從香港機場走,就是因為香港機場對電子產品的航空貨運審核快,飛往全球各地的航班多。但由于深港兩地的陸路運輸受疫情嚴重沖擊,大批包裹在倉庫中積壓。
陸路被遲滯,試試海路吧。從這個念頭在吳海波腦海中閃過,到他談妥最初兩家駁船公司,再到首班駁船從深圳碼頭出發前往香港屯門,前后僅一周時間。
公司員工都習慣了陸路,不會搞海路運輸怎么辦?大學習!董事長親自帶著全體員工集訓三天三夜,硬是將保稅區至深圳港口再到香港碼頭,將裝車、裝船再到卸船、裝車的各個環節打通弄熟。
如何才能讓更多出口企業通過水路將貨物快速運到香港?建平臺!深創建自主研發“粵港跨境通”平臺,融船東、船代、國內拖車、香港拖車、貨主、報關行等所有角色于一體。貨主只要在平臺下單,各個環節的服務商都會自動匹配接單完成服務,全程不需要額外溝通。
“我們就相當于‘海上貨拉拉’,幫助企業把出口貨物拼到集裝箱里,再拼滿一船運到香港,每天都要發400到600個標準集裝箱。平臺上線兩個月來,有力幫助了珠三角地區物流企業和電商企業復工復產,不僅保證了出口穩定,而且保障了供港物資的運輸。現在政府的‘深i企’服務平臺里也能對接我們這個‘粵港跨境通’。”吳海波說。
聊到政府服務,吳海波興致更高:“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對企業有影響,但政府的幫扶真的很實在。市里有惠企紓困‘30條’,前海有‘助企22條’,條條是干貨,個個‘補’痛點。一天晚上,我們有一箱貨物被海關總署抽中要查驗。當時,貨已運到碼頭準備裝船。深圳海關在聽取深創建的匯報后啟動應急機制,連夜加班完成查驗手續。第二天一早貨物如期抵達香港,太不容易了。”
夕陽西下,映紅了前海灣。一輛輛卡車拉著裝滿出口商品的集裝箱,駛離前海綜合保稅區。今晚,它們就會登船前去香港;明天,它們就會登機飛往全球;幾天后,它們就會到達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手中。
雖然疫情的陰霾還未完全消散,但深圳前海,正保供穩鏈,生機蓬勃。跨境電商全業態在這里落地,產業鏈供應鏈實現“一盤棋”有序聯動發展。據統計,該保稅區已累計出口包裹超10億個,貨值近600億元。
原標題:“拼船出海”保出口
Copyright © 深圳前海在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 粵ICP備19142764號